1900年,慈禧问一个年轻女子:“你有丈夫了吗?”女子回答说:“太后,我已经守寡14年了!”慈禧听罢一抬手,李莲英秒懂,取来了笔墨纸砚,女子不解,只见慈禧大笔一挥,女子看后潸然泪下!
1900年,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城,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匆忙往西边跑。
一路逃难到了陕西泾阳,地方官报告说有个姓周的寡妇要给朝廷捐十万两银子。
这笔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,一下子引起了太后的注意。
太后让人把这位周莹叫来问问话。
周莹穿着素净衣服进了临时行宫。
太后见她举止稳重,说话得体,就问她家里情况。
周莹老老实实说了自己守寡十四年的经历。
原本她只是个在厨房打杂的小丫头,被周家收做养女才有了名分。
十六岁那年,周家让她顶替亲闺女嫁到泾阳有名的吴家。
谁知刚过门十天,年轻的丈夫吴聘就病死了。
紧跟着公公也没了命,整个吴家的担子一下子压到这个孤女身上。
娘家靠不住,族里的人又都想分家产,十六岁的周莹硬是咬着牙撑住了这个大家族。
吴家在江南做盐生意,家底厚实得很。
周莹接手时,江西、安徽、江苏的产业都在动荡之中。
她干脆把陕西的地盘全让给族人,自己带着几省外面的产业重新整顿。
不懂就学,带着账房先生摸清楚生意门路。
她亲自挑人、查账,在江南打通盐业的各个环节,从进货到运货再到卖货都弄得清清楚楚。
她还注意和地方官府搞好关系,常帮百姓做点好事,名声慢慢就攒起来了。
当初左宗棠收复新疆那会儿,军队正缺物资,周莹接过老吴家的门路给军队供应,这笔买卖让吴家站稳了脚跟。
就靠着这股子狠劲儿,十四年间,她把吴家的盐业做得比以前还大,粮食布匹买卖也红红火火,成了整个陕西最有钱的女人。
太后听周莹讲完这些事,想起自己也是二十多岁守寡,男人死了,孤儿寡母撑着大清江山,心里的苦楚一下被勾了起来。
平常在宫里冷冰冰的老太后,那天破例跟周莹说了许多心里话,越聊越觉得这女子不容易。
临走前太后大手一挥,封周莹为“护国夫人”,还认她做了干闺女,连带着赏赐了很多宫里带来的好东西。
当地官员听说这事,对周莹更是另眼相看,她的生意路从此更顺当了。
后来这些年,周莹一直念着这份情,朝廷有困难她就捐银子帮忙。
手里钱更多了,周莹的眼光也更远了。
她看到大清国越来越不行,得给吴家找新路子。
上海、天津通商口岸那些新式厂子引起她注意。
她投钱建纺织厂,开面粉厂,这些新行业很快兴旺起来,吴家老底子加上新厂子,两边都红火。
辛亥革命乱糟糟那阵子,多少老字号都倒了霉,周莹因为早早把产业分在各处,人脉也广,竟然平安渡过了难关。
年纪大了之后,周莹开始把手里的生意慢慢交给下面能干的后辈。
可退下来也没闲着,她出钱盖学堂、建医馆,最上心的是帮守寡的妇人安身立命。
从自己十六岁守寡一路走来的滋味,她比谁都明白晚年时节的周莹,常穿着旧式布褂子在自家院子里晒太阳。
年轻时挨灶头抹黑的日子、十六岁披嫁衣那天没流干净的泪、守着吴家产业咬牙挺住的那些日夜,都成了印在皱纹里的往事。
外头人总说她命好,得太后赏识、成了首富。
只有身边伺候的老仆知道,她睡觉那屋枕头上常有湿过又干的印记。
女人这辈子的苦,尝过了才算真活明白了。
她走后多年,泾河边的老户们茶余饭后还念叨,当年那位寡妇当家的手腕和胸襟,连男人们也服气。
对此您怎么看?
2222222
1900年应该30岁出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