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2年,革命烈士高捷成从百川钱庄带走了两万银圆,随着红军离家后再也没有回去过,他走后,钱庄的人很快找上家门,逼家人代还债务。 1932年春,高捷成在漳州百川银庄账本上写下了一笔“特殊支出”,金额是二万二千五百银圆,这笔巨款的用途,在账面上没有明说,对外账簿照常流水,内部却多了一道隐秘的空白。 高捷成是银庄的出纳,出身于漳州一个商家家庭,父亲高添木经营鞭炮生意,高捷成聪明,是族中第一个考入厦门大学的人,攻读经济专业,他一度被视为高家转型新学的希望。 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高捷成正在上海一家银行实习,他白天做账,晚上偷偷贴反帝标语,最终被捕入狱,在牢中接触到中共地下组织,思想开始发生转变。 他出狱后未再回大学,而是返回家乡漳州,在百川银庄继续任职,他一边记账,一边秘密联络闽南游击队,协助筹措粮饷。 当地武装当时处境艰难,物资短缺,医疗匮乏,一次密会后,他决定从银庄账上支取巨额资金,并以房产抵押方式变现,购入粮食与药品,再通过密林中小道送往游击队驻地。 这笔支出没有经过父亲和任何家族成员的同意,他把责任全部扛下,知道一旦事情暴露,将给高家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。 几周后,账目漏洞终究被银庄宗主高开国察觉,追查至高家,高捷成早已随红军离开漳州,去向不明,只留下几行字交代此行是为国效命,暂无法回家。 债务就此落在了家中,银庄催账不断,债主陆续上门,高添木终日奔走,翻查账本,证实儿子确实动用了银庄巨款,他没有推脱,也无力辩解,只得变卖田产,典当首饰,偿还部分本息。 堂叔们多次开族会,要求高家担责,拒绝退让,高蔡宝年纪轻轻,刚生完孩子不久,丈夫失踪,她便扛起了家中重担,白日帮人洗衣、夜晚糊火柴盒,贴补微薄家用。 1934年底,红军被迫长征,高捷成将印钞器材和账册打包捆紧,随部队穿越草地雪山,路途艰难,他常用背篓驮着会计工具,昼夜兼程,有时饥寒交迫,他靠干硬的窝头和皮带充饥,但始终不放下账簿。 苏区条件艰苦,他设计出一套符合战时实际的会计制度,推行凭证三联单与统一账本规范,最大程度减少浪费与漏洞。 1939年,他在太行山一处废弃羊圈里筹建印钞工坊,成立冀南银行,他带领一支印钞小队,在简陋的石室中使用手摇油印机刻版印钞,他们用锅灰调墨,用麻纸作底,经常深夜转移设备,防止日军扫荡发现,他长期身穿灰布衣,混迹于民间,了解边区物价,掌握兑换需求。 冀南币起初无人接受,但在合作社逐步实现流通,换得盐巴粮食,稳定边区民心,冀南币的信用,来源于战区物资储备与组织调度,而不是金银担保。 1943年5月,冀南银行遭日军袭击,高捷成组织销毁全部文件资料,撤离时发现刚转运来的切纸机尚未转移,他毅然返回打谷场,将设备推倒掩入草堆,撤退途中中弹倒地,失血过多,不治身亡,消息传回漳州,高蔡宝久久未能接受。 此后六年,她坚持偿还余下债务,不曾改嫁,也不曾向银庄讨情分,她将高捷成写给高开国的信藏于衣箱夹层,信中写明,所欠之债,待国家安定,必分文不欠。 1949年,解放军南下,漳州解放,那年深秋高家用最后一笔积蓄,将所欠银庄的本金与利息全部清偿,完成了高捷成未竟之诺。 这份沉重的承诺,随着高家的举债清还,随着冀南银行并入新中国金融体系,也被深深嵌入了祖国的经济血脉中。 信源:抗日战争纪念网——中国红色银行的奠基者高捷成
1932年,革命烈士高捷成从百川钱庄带走了两万银圆,随着红军离家后再也没有回去过
万物知识局
2025-07-25 12:48:23
0
阅读: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