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这条新闻我都脸红,中国的专家和学者们都干嘛去了?一个英国人,用了10多年时间

康安说历史 2025-07-25 12:12:32

看到这条新闻我都脸红,中国的专家和学者们都干嘛去了?一个英国人,用了10多年时间,搜集了英国,法国等大量的档案,写了这本书,《南海的历史与主权》,用大量的客观历史文献证明,南海是中国的。 这位英国学者安东尼・卡蒂本是国际法领域的权威,退休后到中国任教,无意间发现南海问题背后藏着西方档案里的秘密。 2009 年,他回英国查阅国家档案馆,结果大吃一惊 ——1921 年法国外交部长白里安就承认西沙群岛属于中国,1974 年英国外交部法律意见书也白纸黑字写着南沙群岛是中国的。这些档案都是西方国家自己的官方记录,比任何口头声明都更有说服力。 卡蒂后来又去法国、美国档案馆查证,发现这些国家的历史文件都指向同一个结论:南海诸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。他的研究没拿中国一分钱,完全是出于学术良知,这才让这本书的权威性无可置疑。 但话说回来,中国专家学者真的没做研究吗?当然不是。就拿历史来说,中国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组织过大规模的南海历史调查。 海南渔民世代相传的《更路簿》,详细记录了南海岛礁的位置和航行路线,最早能追溯到元代。这些民间史料和官方档案相互印证,早就证明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。 在法律层面,中国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的专家们,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国际法,逐条驳斥某些国家的无理主张。 比如菲律宾单方面搞的南海仲裁案,中国学者从国际法程序正义角度,指出仲裁庭根本没有管辖权,这一观点后来被越来越多国际法律专家认可。 那为啥卡蒂的书会引起这么大反响呢?这里头有个话语权的问题。西方主导国际舆论场太久了,很多人习惯了听西方学者的声音。 卡蒂作为英国学者,用西方的档案材料说话,更容易打破偏见。就像他在书里提到,1956 年美国副国务卿墨菲公开说,要鼓励菲律宾对南沙群岛提出主权主张,因为这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。 这种西方内部的文件曝光,比中国自己辩解更有冲击力。反观中国学者的研究,很多成果发表在中文期刊或者内部报告里,国际上的人看不到。 就算有英文成果,传播渠道也有限。比如中国每年发布的《南海白皮书》,内容详实、证据充分,但西方媒体要么不报道,要么断章取义。 还有一点得明白,学术研究是个慢功夫。卡蒂花了十年时间泡档案馆,中国学者同样在默默耕耘。比如北京大学的海洋法研究团队,长期跟踪南海问题的国际法动态,和东盟国家的学者联合发表论文,推动 “南海行为准则” 的磋商。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,几十年来在南海开展科考,从地质构造、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论证中国的历史性权利。这些工作不像写书那样轰动,但都是实实在在的学术积累。 另外,咱们得理解中国学者的处境。南海问题敏感复杂,涉及国家主权和安全,很多研究需要保密。比如军事地理、海洋权益监测这些领域,学者们的成果不可能全公开。 而且,中国学者在国际场合发声时,经常被戴上 “政治化” 的帽子。前几年有位中国国际法教授在国际会议上阐述南海主权,就被个别西方学者打断,说他是 “政府代言人”。这种环境下,中国学者有时候不得不更谨慎。 不过,这几年情况在慢慢变好。越来越多中国学者开始用国际通行的学术语言说话。比如中国南海研究院的专家,经常在《海洋开发与国际法》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,用西方学术界认可的研究方法论证中国立场。 还有些学者走出国门,到欧美大学做访问研究,直接和西方同行对话。2024 年,卡蒂的书英文版全球首发时,中国外交部前边界与海洋事务代表周健也出席了发布会,这本身就是一种国际话语权的提升。 不过卡蒂的书其实给咱们提了个醒:在国际舆论场,光有真理还不够,还得会讲故事。中国有那么多历史证据、法理依据,但怎么让全世界都听见? 这需要更多像卡蒂这样的 “外援”,也需要中国学者主动走出去。比如,可以把《更路簿》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,邀请国际知名出版社合作。 可以在南海岛礁建立国际联合科考站,让外国科学家亲眼看看中国对南海的实际管辖;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,用短视频、漫画等形式普及南海历史知识。 说到底,南海主权问题不是靠一两本书就能彻底解决的。它是一场长期的博弈,需要学术、法律、舆论等多方面的努力。 中国专家学者一直在路上,只是他们的工作很多时候不显山露水。卡蒂的书就像一面镜子,让我们看到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,也激励我们继续把研究做深做透。 只要咱们自己站得直、行得正,历史和法理终究会站在我们这边。

0 阅读:0
康安说历史

康安说历史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