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是中国志愿军里相当厉害的连长,曾经带领自己的连队抵御美骑一师长达三天四夜,成功阻击了敌人29次进攻,歼灭敌人1200多人。他便是战斗英雄张永富,当时担任志愿军第47军139师416团5连连长。
在1951年10月5日,朝鲜临津江东岸的严岘山阵地,土腥味混着硝烟呛入23岁连长张永富的喉咙。
他踹开被炮震松的掩体木桩,对着身后240余名战士嘶吼,这道山梁后面就是祖国!咱五连的坟,只能往前挖!
三天后,当美骑一师第五团的军旗在焦土中燃成灰烬,这支不败之师的伤亡簿上已烙下1200余个名字,而五连的战壕里,只剩18个血人攥着空枪。
没人知道他当时面对多大的压力,不管从那个方面来说这都是一场碾压式的战斗,可他偏不信,硬生生的创造了一个奇迹。
他的脑子从未想过后退的念头他只知道,只要能多守一小时,大部队就能多往前推一里地。
就在战前深夜的严岘山,月光被炮火映成血色。
此时的张永富佝偻着身子,用半截铅笔在炮弹箱上划出37道交叉火力线。
每道线都精准指向反斜面的射击死角,这是他用脚丈量整夜的成果。
当美军坦克碾碎晨雾扑来时,新兵王二小发现连长兜里的铅笔竟比子弹更烫。
张永富趴在弹坑中,任凭泥浆灌进领口,铅笔尖仍在草图新增的隘口处狠狠戳下“两挺机枪”。
首日六轮冲锋,美军在五连阵地前抛下200余具尸体,己方仅3人轻伤。
待到夜幕降临,张永富突然踹醒昏睡的司号员,抓起爆破筒冲向战壕外30米处的黑影,那里有美军夜袭队正剪铁丝网。
他身后没有喊杀声,只有百十双胶鞋踏碎土块的闷响,像群狼扑向猎物。
而第二天的炼狱始于汽油弹。
美军重炮将地表翻成焦炭,指导员庞殿臣的左腿炸飞在287.2高地。
张永富把最后半壶水浇在冒烟的机枪管上,转头看见17岁的王二小正拖着白骨外露的右腿,爬向弹药箱。
活着!活着才能看见胜利!”他掰开少年紧咬的牙关,塞进粮袋里仅存的半块青稞饼,那饼硬得像石头,沾着连长掌心的血。
当美军坦克群抵近山腰,五连阵地突然爆出地动山摇的轰鸣。
60根浸透机油的电话线被同时扯紧,绑在树干上的炸药包凌空炸响,飞溅的碎木和声浪掀翻坦克手视线,张永富的“土地雷”让钢铁巨兽成了无头苍蝇。
趁乱,他率炊事班抡着菜刀杀入敌群,把重伤的指导员从尸堆里刨出。
待到第三日的美军飞机像蝗虫蔽日。
阵地上弹坑密布,浮土厚得能埋活人,战士李代相用刺刀挑开灼热的土层,拖出被活埋的机枪手。
张永富的右臂早被弹片削去皮肉,白骨卡在枪托凹槽里,他竟用绑腿把胳膊和枪捆成一体。
当最后一颗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,五连的刺刀全拼成了麻花。
张永富把文书、炮班伤员编成“铁锹队”,工兵锹劈砍的闷响与美军的惨叫在山谷回荡。
黄昏时分,团长派来的传令兵曲传文爬进战壕,看见十八个血人正拼命的撕扯敌军尸体上的子弹带,在他们脚下,是叠成小山的空弹药箱和卷刃的冷兵器。
大部队来了他们的任务终于完成了,没有人知道这一仗有多惨烈。
严岘山一战,五连创下志愿军连级歼敌纪录,1200具敌军尸骸中包括美骑五团副团长。
五连荣膺全军首个集体特等功,张永富胸挂“一级战斗英雄”金星返回祖国时,右食指因扣扳机过度已永久弯曲。
在转业陕西后,他闭口不谈战功。
直到1965年家乡修水库,村民面对顽石束手无策。
张永富默然走进爆破区,手指在岩壁裂隙间轻叩,炸药塞进这三道缝,引线留七寸半。
轰响后巨石如豆腐碎裂,年轻人惊叹不已,他掸着衣角石粉低语,朝鲜冻土比这硬十倍。
1973年秋,45岁的张永富病逝于西安。
临终前他攥着半枚弹壳喃喃,高地,还在吧?此时他带过的五连已改编为第77集团军“猛虎旅”二连,连歌里吼着当年血写的誓言,守如泰山!
严岘山的焦黑土壤下,至今能挖出变形的铜弹壳与美军身份牌。
军事学者发现,张永富创造的“弹性防御”战术被写入多国教材,他用60%伤亡代价换取敌军500%战损,将数学的冷酷与血性的滚烫熔铸成盾。
而历史更该铭记那半块青稞饼的分量,当文明遭遇野蛮时,总有人甘愿化成界碑,以骨为钉,以血为墨,在生死线上刻下“退此一步,即无死所”。
他们用血肉筑起防线,阻挡着敌人的进攻,他们用手中的武器和生命为我们博来了美好的现在,向英勇无畏他们致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