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复新疆后,左宗棠杀掉了所有俘虏,包括降俘,然而,左宗棠手上沾满了血,却没人骂,

历史透视眼 2025-07-25 00:48:35

收复新疆后,左宗棠杀掉了所有俘虏,包括降俘,然而,左宗棠手上沾满了血,却没人骂,为何? 左宗棠进驻喀什后,命令很快传出:所有战俘、降俘、叛乱者,一律就地正法,不留活口。 消息一传开,朝野震动,西北震恐,喀什、和阗、库车、阿图什的街巷尸横遍地。 人们以为打完仗就该谈和、收编、招抚,结果左宗棠根本不这么想。 他把战后清洗看得比打仗更重要。 这不是一时冲动,而是早有部署。从他进疆前,弹压陕甘回乱的底牌就已经亮出:“不剿不抚,一律格杀。” 到新疆之后,这条线执行得更狠,尤其对降了又反、反了又降的那批部众,连带一家老小一并处理。根本不听解释,排队砍头。 左宗棠知道,嘴上说降的,多半明天就反。 十六年战乱,新疆百万百姓死于战火,被阿古柏、白彦虎、各路叛军轮番屠戮。 城池守军全灭,县官剖腹,妇女被贩卖,汉人活人被当牲口圈养。 喀什一城,当年清军被杀四千余,百姓被俘十万;阿图什三千汉人男子全数被剁成肉酱; 和阗、库尔勒城中男人皆亡,女子几乎尽为奴婢。 这仇,左宗棠记了十六年。 打回来的时候,战术冷硬,指令清晰。“攻必破,破必杀,杀必绝。” 新疆的叛军一旦被俘,不管之前是官是兵,只看有没有“屠官害民”的记录,只要查出有一笔,立即拉出斩首。 在库车,降将塔西曼主动献图投降,还送了大批军械。 左宗棠先说“暂收编”,几天后换将入城,塔西曼全家连夜被处斩。 这事成了西北战后最震动的一桩,朝廷有弹章上书,左宗棠回奏:‘逆贼假降,若姑息容忍,今日塔西曼,明日万人焉。’ 慈禧太后批了一句:“允。” 然后没再过问。 这不是个例。喀什收复后,降军两万人自称愿归官军,左宗棠亲自过目名单,三天后定:皆斩。 理由是,这两万人早年从清军投敌,十年间屠杀百姓数以万计,无法原谅。 实际执行时,分批斩杀,以每日三百人之速清除,持续两个月。 一些人开始不理解:降俘也杀,哪来的规矩? 左宗棠不解释。他写在奏折里:“新疆十年,人无宁日。欲治其乱,先肃其源。降不如杀。” 从1876年秋到1878年春,西征大军推进六千里,平定九城,所杀俘虏远超前线斩敌数字。 光伊犁一地,被斩者记三千五百人;喀什城外,尸堆如墙,百姓不敢近郊三里;和阗平乱之后,整片田地因血染而红,数月不消。 杀到什么程度?新疆地皮涨价了。没人再敢乱。 最诡异的是,大清上下竟没人骂左宗棠。朝廷不责问,舆论不抨击,文人甚至歌颂他“拯边疆于涂炭,斩妖贼以安民”。没有人公开反对。 因为太多人知道,这一刀刀杀下去,不是发疯,是理性。 左宗棠不是武夫。他是进士出身,兵法书读得比谁都多,做事极讲规矩。 可当初在陕甘看见回乱惨状,就已下定决心:和平这两个字,在这种地方没用。 尤其新疆,宗教、民族、地理、战争搅在一块,一旦容忍,就等于埋雷。 清廷本想软和点,左宗棠把奏章送到军机处,每一句都挑明态度:“疆场无戏言,贼面无赦条。”哪怕降得再真、说得再动听,杀。就一个字:杀。 慈禧原本犹豫,左宗棠只交了一句:“若不杀,来年再乱,十倍于今。” 清廷想了想,钱是左宗棠筹的,兵是他带的,后勤他扛着,百姓没闹,军饷没欠,疆土全收,那就听他的。 朝中没人敢再弹劾。反而封他为“剿寇平疆之功臣”,赐号“诚毅”。 更狠的是,左宗棠杀完之后,新疆竟然稳了。 喀什、库尔勒、和阗这些过去动不动反的地方,几十年没再出过大事。 兵民屯田,边寨设防,西陲再没有人敢自立山头。原本反复横跳的部族首领,开始主动送人质,进贡马匹。 这才是真正的杀服了人心。不是靠说,是靠血。 左宗棠杀的,不止敌人,还有阴影。 他清理的,是十几年战争积下来的怨,是背叛,是血债,是对中央政权的轻视,是边疆“可割”的幻想。 只要还留着这些人,新疆就永远不稳。 而且他不假手别人,不搞委托,不托责任。 每一次大规模清洗,他都亲自签名批复,连流程都亲盯。 史书不细说这些。只说他平定新疆,收复伊犁,设立行省,恢复治理。可背后的每一步,都是以刀开路、以血为墨写出来的。 那片土地原本血流成河,左宗棠只是用更多的血,让它停下了。 所以没人骂。因为除了他,没有人能把新疆真的拿回来。

0 阅读:248

评论列表

Charles

Charles

2
2025-07-25 06:26

左公千古!抬棺收复新疆!

网际

网际

2
2025-07-25 06:39

对付逆贼,强硬是最好的手段!这帮玩意,都是未开化的,谁强他就听谁的,孔夫子那一套,对他们没用!

用户16xxx42

用户16xxx42

2
2025-07-25 06:34

左公威武!

悬停

悬停

2025-07-25 06:26

清朝对中国国土贡献最大

猜你喜欢

历史透视眼

历史透视眼

洞察古今,剖析历史深层逻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