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0年,慈禧问一个年轻女子:“你有丈夫了吗?”女子回答说:“太后,我已经守寡14年了!”慈禧听罢一抬手,李莲英秒懂,取来了笔墨纸砚,女子不解,只见慈禧大笔一挥,女子看后潸然泪下! 1900年,拳乱把大清搅得天翻地覆。慈禧带着光绪和一帮人仓皇逃出北京,一路颠簸到了西安。这时候的慈禧,已经不是那个呼风唤雨的太后了,朝廷乱成一锅粥,洋人逼得紧,她心里也慌。可就算这样,她还是那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,走到哪儿都得摆出太后的架子。到了西安,她听说当地有个挺出名的女人,叫周莹。这周莹可不是一般人,年轻守寡,却硬是凭着一股劲儿,把家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,成了陕西有名的商界大佬。 周莹这人,出身不算高,家里是山西晋商一支。她丈夫早逝,按说那时候的女人没了男人撑腰,日子就该垮了。可她不认命,接手了家族的盐业生意,还把买卖扩展到了药材、布匹,甚至跟洋人做交易。1900年,她已经守寡14年,手里攥着好几省的商路,名声传得老远,连慈禧都听说了。慈禧逃难到西安时,周莹正好也在那儿,可能是因为她有钱有势,当地官员把她推出来见太后。 见面那天,慈禧心情估计不咋地,毕竟逃难路上谁能开心得起来。她看着周莹,估计也没多想,随口就问了句:“你有丈夫了吗?”这问题听着简单,可在当时,寡妇的身份敏感得很。周莹没慌,直直回了句:“太后,我已经守寡14年了。”这话不卑不亢,透着一股硬气。慈禧听了,估计有点意外。一个女人,守寡14年,还能混得这么好,这可不是天天能见到的。 慈禧这人,脾气古怪,说她心狠手辣不假,可她也喜欢有本事的人。周莹这回答,估计戳中了她心里的某根弦。她没多说啥,手一抬,李莲英立马明白,拿来笔墨纸砚。这动作快得跟演练过似的,可见慈禧身边的人多会察言观色。慈禧提笔写了几个字,具体啥内容,史书没留下来,有人猜是赐了个匾额或者封号,也有人说是写了句夸她的话。不管是啥,周莹接过来一看,眼泪哗哗就下来了。 为啥哭?有人说,是感动,毕竟慈禧这辈子很少夸人,能让她动笔,那可是天大的脸面。也有人说,周莹想到自己这些年的苦,守寡14年,一个人撑起那么大摊子,突然被太后点了一句,心酸全涌上来了。还有人猜,是慈禧写的东西里有啥特别的意思,让周莹觉得自己这14年的坚持没白费。不管咋说,这眼泪肯定不是装的,周莹这人,能在商场上杀出一条路,心性不会软到随便哭。 这事儿传开后,周莹的名声更响了。她本来就不是小人物,陕西商界谁不知道她?可慈禧这一笔,等于给她盖了个官方认证的章。后来,有人说她还捐了不少银子给朝廷,可能是想趁着这机会跟慈禧拉近点关系。不过慈禧也没多待,拳乱平了后,她就回北京了,周莹还是留在西安,继续做她的生意。 周莹这14年,真不是白熬的。她接手生意那会儿,家族已经快不行了,债务一堆,亲戚还盯着想分家。她一个女人,没啥靠山,却硬是把局面翻过来。她不光会赚钱,还会用人,手下管着好几百号人,连洋人都服她。拳乱那年,她还帮了不少难民,捐粮捐钱,名声好得不得了。可她也有难处,那时候女人做生意,多少人背后戳脊梁骨,说她不守妇道。可她不管这些,愣是靠本事站稳了脚。 慈禧呢,这时候已经是风烛残年。她逃到西安,其实是没办法,洋人打上门,她只能跑。她在位那么多年,手上沾了不少血,晚清那堆烂事儿,她脱不了干系。可她也有自己的想法,看人看得准,周莹这号人物,她估计一眼就看出不简单。那句问话,也许是随口一问,也许是想试试周莹的斤两。结果周莹的回答,让她觉得这女人有点意思。 这俩人,一个是朝廷的顶梁柱,一个是民间的狠角色,身份天差地别,却在西安撞上了。慈禧那时候,已经没多少精力管别的了,可她还是给了周莹这一笔,算是个意外的交集。周莹呢,也没靠着慈禧翻身,她早就靠自己站起来了。这事儿,顶多算她人生里的一个插曲,可这插曲,确实让人津津乐道。 再说回那张纸,到底写了啥,谁也不知道。历史书上没写,当事人也没留啥记录。有人说是“节烈可嘉”,有人说是“商贾典范”,反正猜啥的都有。可不管是啥,周莹看了哭了,这就够说明问题了。她不是那种随便掉泪的人,能让她哭,肯定是戳到心里去了。 后来,周莹还是接着干她的买卖,慈禧回了北京,日子照过。这段故事,放到1900年那会儿,就是个小浪花,可放到现在看,却挺有嚼头。一个是守寡14年的女人,一个是逃难的太后,俩人碰一块儿,还能擦出点火花,这不比戏文还带劲儿?
慈禧为啥一定要在死之前也毒死光绪?很简单,慈禧此举也是曲线救国,这是慈禧死前做的
【184评论】【166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