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2年,抗联将领王德林去大地主戴万龄家募捐时,戴万龄突然叫出200多名持枪壮汉,王德林大惊失色:万龄,你可不能胡来!没想到戴万龄大笑着说了一句话,让所有人佩服不已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1932年初冬,吉林敦化的山林间,寒意袭人,戴家老宅的墙上,一张略显模糊的黑白照片被钉在老屋的横梁上,照片上的人穿着厚重的军服,神情严肃,站在正中的是戴万龄,身后是他的五个儿子、三个女婿,还有那位胡子浓密、身材魁梧的王德林,那是他们出征前合影的唯一一张照片。 几个月前,王德林率领的救国军陷入了困境,部队刚刚在蛟河、额稷一带打过几场硬仗,损耗极大,弹药极其紧缺,为了筹集粮饷物资,他带着几名亲信,踏雪而行,来到敦化,准备向当地大户寻求支援,戴万龄是他此行的希望,这位在地方上颇有声望的大地主,家中有粮仓七座,武器储备也远超常人,他曾开仓济贫,也曾出资办学,是远近闻名的“义绅”。 王德林进入戴家那日,天刚破晓,他以为自己要面对的是一个盘算得精明的富商,没想到迎接他的,是一支早已集结完毕的队伍,戴家大院里,两百多名青壮年整装待发,枪支弹药齐备,他们中有农民、猎户、大院护卫,也有戴家的家族子弟,戴万龄早已将家中所有枪支擦拭整齐,粮食、棉布、干柴装满了整整三十辆大车,他不只是捐助,更是把整个家族变成了一支武装力量。 当王德林准备离开时,戴万龄没有让他空手回军,他不仅交出了物资,还将自己的五个儿子、三个女婿、四个兄弟全部编入部队,这些人从小习武,常年打猎,熟悉山林作战,这样一支由家族、村民组成的队伍,很快被编入救国军第五营,被称为“戴家军”。 加入部队后不到两日,戴家军便参与了收复敦化城的战斗,当时日军守备薄弱,南门防线尚未加强,戴万龄亲自带队突袭南门,而城内早已有百余名潜伏的救国军联络员准备响应,内外夹击之下,日军措手不及,最终撤离,这场战斗打得干净利落,也让戴家军展现出了出色的配合作战能力。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,“戴家军”接连参与了滴嗒嘴子伏击战、额穆县突围战等数次战役,在滴嗒嘴子那场伏击中,他们联手友军伏击伪满军一个整编营,成功击毙敌方营长李子桥,这一战不仅打击了日伪军的气焰,也让王德林对戴家军刮目相看。 可战场从来不会只留下胜利的欢呼,1933年春,日军调集重兵,对救国军展开大规模围剿,面对压倒性的火力,王德林决定率主力部队暂时撤往苏联,避其锋芒,戴万龄却选择留下,他年过六旬,身体已大不如前,但他不愿离开东北,他说过,若是死,也要死在中国的土地上。 撤退之后,戴万龄带着残余部队退入长白山,寒冬之下,山路难行,他将自己的坐骑让给一名腿部受伤的战士,自己步行八十余里,昔日坐着马车巡视田庄的老地主,如今脚底被冻伤磨破,却没有发出一声呻吟,在山林中,他将部队整编,最终并入东北抗联第五军。 1937年,他不顾危险潜回沙河沿筹粮,途中被汉奸告密,被日军逮捕,在关押期间,他遭受酷刑,铁丝穿透琵琶骨,仍不肯透露抗联行踪,得知第三子戴克吉带人前来营救,日军在他面前将三十多名抗联战士处决,最终,他被浇上汽油活活烧死,身上只搜出半块窝头、一张全家福和两枚刻着“抗日救国”的银元。 戴万龄的牺牲并未让戴家止步,他的儿子们继续在抗战一线奋战,长子戴克勤早年负伤,卧病在床多年后病逝;二子、三子、四子先后在战斗中牺牲;五子戴克选从事地下工作,在一次与日伪军搏斗中受伤不治;最小的儿子戴克政在22岁时率领十三名战士,在小团山子与两百余敌军激战,最终弹尽身亡,到1938年秋,最初参战的五十七名戴家人,仅幸存三人。 王德林多次在回忆中提到戴万龄,他说,见过许多地主,但能毁家纾难、满门忠烈者,唯有戴家,救国军被迫解散后,王德林一度退往苏联,后来辗转香港、上海等地,继续奔走募款支援抗战,他曾将8000块银元交给东北抗联,转交给戴家军残部和其他抗战队伍。 多年后,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将戴万龄及其六位亲属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,戴家老宅早已残破,唯有门楣上的“忠义传家”四个字依然斑驳可见,乡民们说,那面墙上曾挂着王德林送的军号,铜管上还有战场上留下的弹孔,比任何史书都真实。 戴家用血肉筑起的抗战丰碑没有倒下,他们没有留下华丽的词句,却用生命回答了那个时代最沉重的问题:当国家危亡,家族的意义是什么?他们没有选择苟且,更没有选择回避,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给出了答案。 信息来源:抗日英雄戴万龄和他的“戴家军”——新华社媒体
1932年,抗联将领王德林去大地主戴万龄家募捐时,戴万龄突然叫出200多名持枪壮
一桐评这个去
2025-07-24 19:14:16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