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,陈赓在上海见到了小姨子。多年不见,小姨子出落的亭亭玉立,已长成了大美女,这让陈赓有了个想法,便说:“我给你介绍个对象。”小姨子脸通红,说:“可以去见一见,合适的话就和对方处一处!”
1949年夏天,上海刚刚从战火中解脱出来,街头还能看到废墟和弹痕。陈赓将军在霞飞路一栋旧宅前停下脚步,面前站着一个年轻姑娘,那是他的小姨子王璇梅。
多年不见,王璇梅变化很大,她刚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,穿着朴素的蓝色学生装,短发整齐,神情沉静。
陈赓心头一动,想起了亡妻王根英,王根英在十年前为了保护机密文件,牺牲在冀南的反扫荡中。
眼前的小姨子已经长大成人,成了知识女性,这让陈赓决定撮合她和一位老战友。
这位战友就是陈锡联,当时三十多岁的三野兵团司令员。
他的妻子不久前病逝,留下一个三岁的孩子。陈将军打仗英勇,曾带兵夜袭阳明堡机场,炸毁日本飞机二十多架,连蒋介石都发嘉奖令表扬过。
但在家里,陈锡联却为照顾孩子头疼,经常笨手笨脚热米糊、擦鼻涕。
陈赓想找个合适的伴侣,帮老朋友分担家务,也替小姨子安个温暖的家。
两个人的共同点挺多,都经历过生死离别,知道珍惜彼此。
没过几天,陈赓带着王璇梅去城隍庙逛街,正好碰上抱着娃的陈锡联。
司令员穿着洗旧的军装,胸前别着淮海战役纪念章,孩子啃着糖人,脸蛋弄得脏兮兮的。
王璇梅走过去,掏出手帕给孩子擦干净。陈锡联有点手足无措,差点把帽子碰掉。
那场面让陈赓暗自高兴,觉得这桩姻缘有戏。
谁知接下来半个月,两个人没动静,陈赓急得天天往陈锡联宿舍跑,三番五次劝说。最终,陈锡联答应先送王璇梅回南京上班。
站台上,火车开动时,陈锡联一手抱娃一手提行李,陪着王璇梅出发。
孩子睡着后,两个人慢慢聊起来。几天后,陈赓收到王璇梅的来信,说孩子出疹子,陈锡联守了整三天,胡子拉碴像老了几岁。
信里还夹着一张照片:陈锡联在玄武湖边教孩子识字,王璇梅在旁边摘野菜。
陈赓把照片压在自己桌上,见人就说这种革命家庭很温馨。不久后,两人定了婚事。
婚礼选在十月革命纪念日,一切从简办。
陈赓凑了六样聘礼:红枣、红布、铜钱,外加一支旧钢笔。婚礼在部队食堂举行,战士们凑钱买了搪瓷脸盆当贺礼。陈赓当证婚人,念完证书差点哭出来,因为他想起亡妻王根英。
这桩婚事成了部队里的佳话,王璇梅搬去陈锡联家,白天去妇联上班,晚上织袜子支援前线。
后来陈锡联出征朝鲜,她一人照顾孩子和孩子生病时,她整夜抱着哄,唱的调子还是从姐姐那学来的苏州小曲。
日子一天天过,孩子长大了,进了托儿所。
夫妻分离的日子里,王璇梅把陈锡联的家信用红头绳扎好,摆在窗台上。
陈锡联有时寄回些东西,比如用子弹壳当擀面杖给她做韭菜盒子。
孩子后来挺出息,念书出色,当了导弹专家。2010年9月,王璇梅在北京去世,终年91岁,晚年她还常和老战友回忆往事,说那时不懂什么浪漫,只觉得带孩子不容易,看着陈锡联那个实在样,就觉着心软了。老将军1999年离世后,孩子继承父母精神,为国家服务。
好事多磨,人生如茶。
几十年过去,照片上蓝发卡的故事还流传着,仿佛在讲一个朴实的道理:踏实过日子比什么都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