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立人有个著名的识人法,叫“点名注记”,简单说就是经过仪表的观察,做成记录,分为A+、A、B+、B、B-、C等,没有A-。凡是在B以下的,其他条件再好,人事任用也一定打回票。
孙立人1900年出生在安徽舒城一个普通家庭,早年家里不算富裕,但他读书特别用功。1914年考上清华学校,那时候清华是留美预科班,他在那儿学了几年基础课,1923年毕业后直接去美国。到了普渡大学,专攻土木工程,拿了学士学位。可他不满足于当工程师,转头考进弗吉尼亚军校,改学步兵战术。军校训练严,强调纪律和实战,他每天练操练枪,毕业后1927年回国。回国没多久,就加入国民革命军,先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当队长,后来参与税警总队的组建。税警总队本来是缉私的,但后来变成正规部队,他当上团长。 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,他带队上阵,腿上中弹,伤好后部队改编成新三十八师,他升师长。抗日时期,他率部转战各地,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,他指挥新三十八师在仁安羌打了个大胜仗。那仗日军围了英军7000多人,他带113团以少击多,解围救人,国际上都夸他。1943年升新一军军长,继续在缅北作战,攻下胡康河谷和孟拱,歼敌上万。抗战胜利后,他调东北当保安司令长官,整训部队,收编伪军。1949年国民党退到台湾,他跟过去,1950年当上陆军总司令,负责军训。1954年升陆军二级上将,一生打仗不怕死,为官不贪钱,部队现代化搞得有模有样。
孙立人这人识才眼光毒,他不光看学历和战功,更注重第一印象。这套点名注记法,是他在部队点名时,观察每个军官的站姿眼神和整体仪容,给打分。分级从A+最高,到C最低,中间A、B+、B、B-,唯独没A-这个档。为什么没A-?可能是他觉得A以下就得细分成B类,避免模糊。实际操作中,B以下的分数,就算你有再高学历或技能,在升职或派任务时,一律否决。这法子听起来不科学,但孙立人用得准。拿郝柏村来说,他当年点名注记得A+,全陆军独一份。郝柏村后来一步步升,干过陆军总司令,还当行政院院长,品格和能力大家有目共睹。 反过来,有个军官注记是B-,他想去进修,申请几次都碰壁。同事看他求知心切,就偷偷把记录改成B+,多加一笔,申请就过了。可这个人后来果然露馅,离婚不认亲,对帮过他的人翻脸不认账。这例子说明,孙立人靠仪表断人,不是胡来,而是抓住了人品的外在表现。他带兵多年,坚持这套标准,帮助部队避开不少隐患。军中很多人起初不服气,但时间长了,看到高分者多半靠谱,低分者往往出问题,也就服了。这法子接地气,不用复杂测试,就靠一眼定乾坤,在那个乱世军营里,效率高还实用。
点名注记不光是选人,还体现了孙立人管理理念。他相信,人外在的整洁和态度,反映内在纪律和忠诚。部队里推行后,官兵们更注重个人形象,知道分数低会影响前途,就自觉维护军容。孙立人自己也不是黄埔出身,却凭实力爬上来,他用这法子,确保非亲信也能公平竞争。郝柏村的例子,证明高分者能长期稳定,贡献大活。那个B-的家伙,改分后出事,更让大家觉得这套法有道理。孙立人没把这当成迷信,而是结合经验的工具,避免主观偏见。 军旅生涯中,他带的新军部队,战斗力强,跟这选人方式脱不开关系。其他将领可能靠关系拉人他靠实打实的分级,减少了内部矛盾。现代企业招聘,也有点类似,第一印象决定面试机会。孙立人这套,在军中用了几十年,成了他的标志。那些B以下的,错过机会虽遗憾,但从整体看,帮部队省了不少麻烦。这法子有内涵,不是看脸那么浅,而是抓人品根基。在乱世,错用人一个,可能丢掉整场仗。 1955年,孙立人卷入兵变案,部下郭廷亮等人被抓,说是涉嫌叛乱。当局成立调查委员会,翻查证据,虽然没直接判他,但以窝藏和纵容罪名,解除所有职务。从那年起,他在台中自宅接受监视,行动受限,长达33年。期间,国防部随时考察,但没再议处。
用户10xxx37
所以孙立人成不了事,能者海纳百川,用其可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