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5年,百事可乐打出一个口号“喝掉1680万罐可兑换战斗机,本来就是一个噱头

千百年一叹 2025-07-22 16:19:29

1995年,百事可乐打出一个口号“喝掉1680万罐可兑换战斗机,本来就是一个噱头,以为没人去较真,不料,一个大学生做到了,但可乐公司却要耍赖,根本不想兑现承诺。 1995年,百事可乐抛出一句惊人广告:“喝掉1680万罐可兑换战斗机”。这本是吸引眼球的噱头,却意外点燃了一场法律争端。一个21岁的大学生约翰·伦纳德当真了,筹钱兑换,却被公司以“玩笑”回绝。是广告承诺必须兑现,还是企业可以随意搪塞?这场风波不仅揭开了营销的底线,也让人们好奇:法庭会如何裁决这荒诞一案? 1995年,美国饮料市场硝烟弥漫,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竞争进入白热化。为抢占年轻消费者,百事可乐推出“百事积分计划”。规则简单:买产品集积分,兑换奖品。从T恤到皮夹克,奖品琳琅满目,而电视广告中更抛出重磅噱头——700万积分可换一架鹞式战斗机。这款军用飞机价值2300万美元,明显是夸张手法,意在制造话题。活动细则还规定,积分不够可按每积分10美分购买,最少需10个原始积分。这本为小额兑换设计,却成了后续争议的导火索。 华盛顿州21岁商科学生约翰·伦纳德看到广告后,没一笑了之,而是认真计算。他发现,700万积分若全靠买,需70万美元,远低于战斗机市值,回报率高达3000%。他找来商人托德·霍夫曼投资,凑齐15个积分标签和70万余美元,于1996年3月27日寄出兑换申请。伦纳德认为,规则明摆着,公司理应兑现。然而,百事可乐却没料到有人真会挑战这“不可能的任务”。 伦纳德的申请让百事公司措手不及。管理层紧急商讨,发现申请合规,却无人想兑现战斗机——这不仅成本高昂,还涉及军用品交易的法律障碍。公司回信称,战斗机是“幽默创意”,不具兑换效力,还退回支票,附上几张优惠券。伦纳德怒了:既然设了规则,为何不认账?他决定起诉,要求公司履行承诺或赔偿。这场对决从营销玩笑升级为法律较量。 1996年,伦纳德在佛罗里达州起诉,案件后移至纽约南区法院。1999年庭审焦点在于:广告是否构成法律要约?伦纳德方拿出广告视频和规则,强调承诺清晰;百事方辩称,幽默夸张显而易见,无人会当真。法官金巴·伍德裁决,广告不具法律效力,因其荒诞性不足以让理性人信以为真,目录中也未列战斗机。伦纳德败诉,但案件结局引发热议:广告边界究竟在哪? 尽管伦纳德没赢,案件却掀起波澜。媒体争相报道,公众态度两极:有人批百事玩文字游戏不厚道,有人觉伦纳德太较真。百事可乐此后收敛营销尺度,规则更严谨。这案子也进了法律教材,成了广告责任的经典讨论素材。消费者开始质疑:广告承诺到底有多真?企业又该承担几分责任? 这起风波暴露了营销噱头的风险。百事原想借夸张创意出圈,却低估了消费者的行动力。伦纳德虽未获胜,他的坚持却让公众重新审视广告与法律的交界。企业不能只顾吸引眼球而忽视规则的严肃性,而消费者也需分辨玩笑与承诺。这场闹剧提醒所有人:营销可以大胆,但底线不可逾越。 百事可乐的“战斗机风波”留下未解之题:广告中的承诺,究竟是玩笑还是契约?伦纳德的故事虽落幕,却点燃了思考的火花。你觉得广告该不该有法律约束?企业在创意与责任间如何平衡?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,一起聊聊这营销与法律的博弈!

0 阅读:41
千百年一叹

千百年一叹

历史长河中的悲欢与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