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9年2月,姜利民摸到了越军阵地,越军没有发现他,谁知他突然打开手电筒,越军

品古观今呀 2025-07-22 15:08:10

1979年2月,姜利民摸到了越军阵地,越军没有发现他,谁知他突然打开手电筒,越军迅速朝他开枪,可越军还不知道,他们已经上当了!  1979年2月的一个深夜,南疆边境的山林里,夜雾沉沉,空气里都是硝烟和潮湿腐叶的味道,解放军362团的尖刀排在密林边沿集结,身上的军装早被夜露浸透,掌心也都是汗水。   前方的楠同高地,越军构筑了多处暗堡,机枪阵地封锁了所有接近高地的路线,几次正面冲锋都被压了回来,战士们伤亡不小,越军的火力网像一张死网,牢牢钉在我军前进的要道上。   夜里接到团部命令,天亮之前必须拔掉高地上的三个暗堡,否则后续部队的穿插就得硬往上冲,代价会非常大,尖刀排排长姜利民从战壕里站起身,仔细检查了背包和爆破筒。   姜利民是山东人,当兵多年,打仗从来不让战士走在前面,那时他其实已经办好退伍手续,但听说部队要打仗,死活没离开,主动归队。   白天的侦察让他记住了暗堡大致的方位,但夜色太浓,黑乎乎一片,谁也不敢轻举妄动。   姜利民思来想去,决定用个法子找准敌人的枪口,他从背包里摸出那只随身带的手电筒,光头蒙了层红布,他知道只要有光,越军肯定会朝着光打。   摸到离暗堡二十来米的地方,他突然揭开红布,按亮了手电,光柱一下刺破黑暗,下一秒,越军的机枪火舌就喷了出来,子弹把光柱扫射的方向打得尘土飞扬。   姜利民趁着亮光一闪,就地一滚,钻进旁边的弹坑,越军火力的方向让他一下子确定了三个暗堡的准确位置,正前方一座,左右两侧高地上各一座。   确定了位置,他招呼爆破手跟上,为了省时间,他早把几枚手榴弹捆成了集束,绑带勒得紧紧的,他率先朝第一个暗堡冲过去,身子紧贴地面,趁着夜色掩护,一点点挪近。   快接近时,机枪又扫了过来,他猫着腰冲了十几步,爬上一个乱石堆,把捆好的集束手榴弹直接朝射孔扔了进去,爆炸声在夜里格外震耳,火光照亮了山坡,他被气浪掀了个跟头,浑身是泥和血。   不等烟尘散尽,他朝第二个暗堡摸过去,这座在侧翼的暗堡视野开阔,射界好,稍不注意就会被打中,姜利民手脚并用,钻进几乎贴地的沟壑里,一点点挪过去。   距离不到十米时,他身后传来子弹削石头的火星,越军发现了他的位置,他把爆破筒点燃后,整个身子扑向射孔,把筒子塞进去,自己连滚带爬退了两米。   爆炸的烟尘中,他的耳朵被震得嗡嗡响,胸口闷得厉害,但没有停,他知道还剩最后一个。   第三个暗堡在高地的另一侧,是个半掩体结构,射孔不大,但射界正好卡着我军冲锋的路,他喘着气爬上去,正要准备投掷爆破筒,暗堡后头突然窜出来几个越军,堵在他身后。   两边只隔着不到三米,他抡起枪托砸翻一个,又顺势滚到一边的石堆后,他手里还剩下最后一枚爆破筒,他没犹豫,点燃后直接朝敌人扔过去。   狭窄的地形放大了爆炸的威力,几乎同时,他感到身上被什么打穿了,腿也抬不起来了。   后续的战士趁着姜利民的拼命阻击冲上高地,把第三个暗堡彻底炸平,山头一通乱枪过后,天边隐隐泛起鱼肚白,天亮后,楠同高地插上了红旗,越军残余被全歼,缴获了不少武器。   姜利民被战士们从乱石堆里抬下来,身上多处中弹,已经没有了呼吸,他的军装上到处是弹孔和泥血,腰带还是爆破筒的绑带改的。   他的遗物里只有一台没装胶卷的相机、一本旧笔记和那只被炸得变形的手电筒,相机是他早些时候托人买的,想等打完仗给全排拍张合影,可惜他没等到那一天。   姜利民被追认为“爆破英雄”,追记一等功,麻栗坡烈士陵园的碑上刻着他的名字。   那束手电筒的光,成了楠同高地夜战里最亮的坐标,也成了很多战士活着回家的信号,他用生命换来一条血路,成了战友心里永远的方向。

0 阅读:81

猜你喜欢

品古观今呀

品古观今呀

“观今宜鉴古,无古不成今”。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