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70年,80岁的张先娶了18岁的少女为妾,洞房花烛夜张先对娇艳的新娘子说:“我都可以当你爷爷,嫁给我后悔不?”小妾回道:“后悔有用吗?反正我是绝不给你生孩子的!”张先大笑,不料几年后小妾接连生下了4个孩子 晨光从窗棂钻进来时,小妾正坐在妆台前发愣。铜镜里映出张先昨夜写的词,墨迹还带着淡淡的香,“花不尽,月无穷。两心同。此时愿作,杨柳千丝,绊惹春风。”字里行间没有半分老态,倒像个情窦初开的少年。她捏着衣角想起昨夜,这白发老人笑起来眼角堆着褶,眼里的光却亮得很,不像家里说的那般“半截入土的老朽”。 张先醒得早,见她对着词发呆,拄着拐杖走过来,声音带着晨起的沙哑:“认得这几个字?”小妾摇摇头,他便搬了张矮凳坐在旁边,指着字一个一个教:“这是‘花’,你看窗外那株海棠,开得正艳;这是‘月’,夜里照进你闺房的,就是它。” 日子久了,小妾发现张先的日子过得比谁都雅致。天刚亮就去园子里侍弄花草,牡丹要疏多少瓣,茉莉要浇几遍水,他都记得清清楚楚。午后坐在葡萄架下写词,她给他研墨,看他握着笔的手虽有皱纹,落纸却稳当,偶尔抬头冲她笑:“这一句,写的是你给我剥莲子时的样子。” 有回她染了风寒,夜里咳得睡不着。张先披着衣裳坐起来,给她掖好被角,竟用苍老的声音哼起了江南小调。那调子软乎乎的,像小时候母亲拍着她睡觉的节奏,她迷迷糊糊就睡沉了。第二天醒来,见他趴在床边打盹,鬓角的白发沾着露水,心里忽然酸了一下。 管家婆私下跟她说:“老爷年轻时可是出了名的才子,当年写‘云破月来花弄影’,全汴京的歌姬都争着唱。如今待你,比待前几房姨太上心多了。”她听着,低头继续绣手里的帕子,针脚却歪了几处。 入秋时张先生辰,家里摆了宴席,宾客见了她,难免有几句“一树梨花压海棠”的玩笑。张先却举杯站起来,声音朗朗:“诸位莫要取笑,我这小妾,识字不多,却懂我词里的意思。昨夜我写‘愁似鳏鱼知夜永’,她竟说‘老爷别愁,我给你煮碗甜汤’,这般心意,可不是年轻貌美换得来的。” 她站在旁边,脸颊发烫,却悄悄抬眼望他。月光落在张先的白发上,像撒了层碎银,他眼里的笑意,比席间的酒还要暖。那晚回房,她没像往常一样躲开他的靠近,只是轻声说:“往后别总写愁字,我听着心里不安。” 转过年来,她发现自己月信没了,吓得躲在房里哭。张先得知后,竟找了城里最好的大夫,日日盯着她喝安胎药,还把园子里的秋千拆了,说“怕惊着孩子”。她摸着尚且平坦的小腹,看着他笨拙地给盆栽换土,忽然觉得那句“不生孩子”的话,早被春风吹得没了影。 第一个孩子落地时,是个粉雕玉琢的女儿。张先抱着襁褓,手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,却反复念叨:“眉眼像你,笑起来像我写的‘桃脸曼睩,称娇语、艳色增媚’。”她躺在床上看他,忽然笑出了声,这老头,连夸孩子都要拽词。 往后三年,她又添了两儿一女。张先抱着最小的儿子教认字时,常被小家伙抓着胡子笑,他也不恼,乐呵呵地把孩子架在肩头,在院子里晃悠着念新写的词。有回她撞见他对着摇篮发呆,问他想什么,他说:“我这把年纪,怕是陪不了他们长大,得多写些词,让他们知道,爹当年疼过他们。” 街坊邻里都说这小妾好福气,嫁个老头竟能儿女双全。她听了只是笑笑,给张先披上外衣:“天冷了,别在廊下站太久。”张先握住她的手,那双手因常年洗衣做饭,多了些薄茧,却比年轻时更暖。 88岁那年,张先在藤椅上安详地去了。小妾捧着他临终前写的词,上面只有一句:“与君同老,是此生最好的韵脚。”她没哭,只是把四个孩子叫到跟前,指着词说:“你们爹爹这辈子,写了无数好词,最真的一句,在这儿呢。” 后来孩子们长大,个个都爱读诗。有人问起他们的母亲,为何愿意给八旬老人生孩子,她总说:“他没把我当花瓶,我也没把他当老朽。两个人过日子,看的不是年纪,是心里有没有彼此。” (出自《侯鲭录》《能改斋漫录》)
1070年,80岁的张先娶了18岁的少女为妾,洞房花烛夜张先对娇艳的新娘子说:“
历史趣闻社
2025-07-21 18:41:02
0
阅读: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