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0年的一天,福建军区司令叶飞下了班,夫人已经做好了晚饭,谁料叶司令一坐下,老母亲故意将几道好菜挪到儿子面前,对儿媳讲:“没生下儿子,多吃点青菜吧,”叶司令一听,讲:“娘,生男生女不都一样嘛,”
1949年10月,厦门港的海风夹杂着咸涩的味道,码头上人声鼎沸。一艘轮船缓缓靠岸,甲板上站着一位年迈的妇人,紧握着栏杆,眼神中满是期盼与不安。她是谢宾娘,叶飞的母亲,带着弟妹从遥远的菲律宾归来。
三十年未见的儿子,如今已是福建军区司令、开国上将叶飞,站在人群中,身着朴素的灰色干部服,身后仅跟了两名随从,没有仪仗,没有鲜花,只有沉默的等待。当母子四目相对,谢宾娘的泪水夺眶而出,叶飞却只是紧握住母亲的手,低声说:“娘,您终于回来了。”
这一刻的重逢,既是亲情的延续,也是叶飞清廉人生的缩影。他用行动告诉家人,新中国的干部,没有锦衣玉食,只有责任与担当。然而,这场重逢背后,却隐藏着一个更大的故事——一个关于信仰、家庭与时代变迁的传奇。
叶飞的童年并不平静。1914年,他出生在菲律宾奎松省,父亲是华侨小商人,母亲操持家务,生活虽不富裕却也安稳。然而,1919年,5岁的叶飞随父亲回国,投身革命洪流,从此与远在南洋的家人断了联系。三十多年后,新中国成立,他才得知父亲早已去世,家道中落,母亲谢宾娘年老多病,妹妹爱玛挑起家庭重担,背负债务,弟妹学业难以为继。
1949年,妹妹爱玛写信求助,希望身为福建省委书记的哥哥能解燃眉之急。谁料,叶飞回信坦言自己无钱可借,却提出接母亲和弟妹回国,由他亲自赡养。这一承诺让爱玛既震惊又感动——一个省委书记,竟连几笔钱都拿不出?直到她登上回国的轮船,亲眼见到哥哥的生活,才明白他的清贫并非虚言。
码头上,叶飞的家简陋得超乎谢宾娘的想象:政府分配的普通住房,几件公家家具,桌上摆的不过是青菜豆腐。谢宾娘心中泛起涟漪,她原以为儿子位高权重,定能带来荣华富贵,却不料他过得比普通百姓还朴素。这份落差,让她对儿媳王于畊的态度多了几分冷淡,尤其得知王于畊只生了女儿叶小楠,谢宾娘的重男轻女观念让她言语中常带刺。
一次晚饭,谢宾娘将几道好菜推到叶飞面前,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:“没生下儿子,多吃点青菜吧。”王于畊低头不语,叶飞却笑着回应:“娘,生男生女不都一样嘛?”这句话看似平淡,却埋下了一场观念碰撞的伏笔。
谢宾娘的固执并非个例,那是旧时代烙下的印记。叶飞深知,改变母亲的观念不能靠争执,只能用时间和行动。他从不以权威压人,也不愿家庭因此分裂。王于畊作为福建教育厅厅长,忙于妇女教育和社会工作,常常早出晚归。她的敬业与担当,逐渐让谢宾娘刮目相看。
1951年,王于畊生下儿子叶小宇,谢宾娘喜不自胜,逢人便夸孙子。但更让她意外的是,她开始主动对邻里说:“男孩女孩都一样。”这句简单的转变,背后是叶飞用行动搭建的桥梁——他以身作则,让母亲在新时代的氛围中感受到平等的价值。
1990年代初,一位同乡富商想送叶飞一辆豪华轿车,他不假思索地拒绝:“国家给我配什么车,我就坐什么车。”还有一次,一家公司邀请他参加剪彩,暗示“金剪刀”价值五万元,剪完可归他所有。叶飞听后勃然大怒:“五十万我也不去!”他的态度如钢铁般坚硬,任何变相贿赂在他面前都无处遁形。
这种清廉不仅体现在他自己身上,也延伸到子女教育。女儿叶葳葳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遥远的青海,她写信向父亲诉说不舍。叶飞没有回信,只送去一套《马恩选集》,并让人转告:“别人能去的地方,你也不能例外。”叶葳葳最终奔赴青海,将青春奉献给了边疆。
叶飞的清廉并非冷酷无情,而是源于他对信仰的坚守。他常说:“糖衣炮弹和钢铁炮弹一样危险。”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,他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本色,也因此被后人称为“拒腐将军”。
叶飞的清廉与自律,与他早年的革命经历密不可分。据《叶飞回忆录》记载,他在新四军时期便以严格的纪律要求部队,1944年指挥车桥战役,歼灭日伪军近千人,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。他晚年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期间,仍保持朴素作风,拒绝任何特权待遇。
厦门市档案馆资料显示,叶飞在福建工作期间,推动了农业、水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,为新中国初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。这些成就,与他家庭中的清廉教育一脉相承,共同构成了他“拒腐将军”的传奇形象。
叶飞的故事,不仅是一个人的坚守,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。他用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:无论面对家庭的观念冲突,还是外界的糖衣炮弹,他始终以信仰为灯,照亮前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