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达与常遇春:为何两个农民能铸就明初战神? 为什么偏偏这两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子弟,后来站上了明朝军功榜的最前排?同一片土地,千百万农民,为什么只有他们走进了历史的核心? 这事儿琢磨起来,光盯着“农民”俩字儿,容易想岔了。好像他们天生就该是打仗的料?那可真不是。种地和砍人,完全是两码事嘛。问题的关键,恐怕不在于他们“是”农民,而在于他们“从”农民堆里冲杀出来,在那个翻天覆地的年月,把种地人骨子里的某些东西,点石成金般转化成了战场上的杀伐决断。 想想看,底层农民的日子是啥样的?苦熬,坚韧,对“生存”二字的理解刻进了骨头缝儿。一场旱灾、一次加租,可能就家破人亡。这种环境泡出来的人,求生欲和忍耐力是超乎想象的。打仗这事儿,尤其是冷兵器时代的持久战、消耗战,拼到最后,往往就是看谁更能扛,谁更能忍。徐达的稳扎稳打、步步为营,常遇春的悍不畏死、冲锋陷阵,骨子里都有这股子底层磨砺出的狠劲儿。他们不是在为虚无缥缈的荣誉打,是为了活命,为了挣个前程,这股子原始的驱动力,比什么都猛。 再者,别小瞧了“接地气”的本事。农民对土地的熟悉,对天气变化的敏感,对人情世故最朴素的观察,在特定的战争形态下,就是巨大的优势。元末乱世,烽烟四起,战场往往就在熟悉的乡土、山野、河湖之间。徐达指挥大军调度,那种对地形地势近乎本能的把握,对后勤补给线的规划,没点“老农民”的务实和精明,光靠兵书可玩不转。常遇春的勇猛,也绝不是无脑冲锋,他那股子“贼”劲儿,对战场机会的嗅觉,对敌人弱点的直觉性捕捉,你说跟他在底层摸爬滚打积累的生存智慧没点关系?我是不信的。 但是!这里就得泼点冷水了。把徐达、常遇春的成功,简单归结为“农民特质”的胜利,那可就掉进“英雄史观”的陷阱里了。这种说法浪漫是浪漫,但掩盖了更残酷、也更关键的历史真相:他们首先是“乱世”的选择,是朱元璋这个“平台”的选择,更是尸山血海里“淘汰赛”的幸存者。 元末那是什么光景?简直就是个巨大的绞肉机,人命贱如草芥。千千万万的农民拿起了锄头、镰刀、削尖的竹竿,冲向官军,也冲向其他起义军。徐达、常遇春能冒尖,首先是因为他们没在最初的混战里变成无名枯骨。运气,或者说概率,站在了他们这边一次。活下来,是第一步。 最关键的一环,是战争本身。战场,才是他们真正的“大学”,而且是淘汰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的“魔鬼训练营”。徐达的“谋略”不是天生的,是在一次次失败、撤退、被围、反攻中,用无数士兵的鲜血和生命作为学费,硬生生磨炼出来的。常遇春的“勇冠三军”,更是无数次在鬼门关前跳舞,刀锋舔血换来的经验值。他们身边,无数同样出身、甚至可能同样有潜力的同袍倒下了。活下来的,并且能不断打胜仗的,必然是在残酷实践中最快学习、最适应战争逻辑、最能抓住战机的极少数人。他们的“厉害”,是战争这个熔炉反复淬火、锻打、淘汰后的结果,是幸存者偏差最极致的体现。 所以啊,说徐达、常遇春厉害是因为他们是农民,这话对,也不对。对,是因为底层生活的确赋予了他们某些在乱世争雄中至关重要的特质——坚韧、务实、接地气、强烈的求生与上升欲望。不对,是因为这特质千千万万农民都有,但只有极少数人,在特定的历史风暴眼(元末乱世),遇到了特定的领袖(朱元璋),经历了最严酷的生存筛选(连绵不断的战争),并最终在尸山血海中爬到了顶峰。他们的“厉害”,是时代、机遇、个人特质以及最最重要的、无数次的生死搏杀共同铸就的传奇。少了其中任何一环,史书上都不会留下“徐达”、“常遇春”这两个闪耀的名字。把神话归因于简单的出身,反而看轻了他们从尘埃中搏杀而出的惊心动魄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徐达与常遇春:为何两个农民能铸就明初战神? 为什么偏偏这两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
断代史鉴
2025-07-17 16:16:00
0
阅读: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