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次挖掘帝王墓,损失惨重,技术不足,设备不够先进,虽然想法很完美,但当文物“重

岁月解密屋 2025-07-17 13:13:05

那一次挖掘帝王墓,损失惨重,技术不足,设备不够先进,虽然想法很完美,但当文物“重见光日”的那一刻,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,成为了文物界、史学界最大的痛! 其实,挖掘帝王墓,并非突发奇想,而是深思熟虑…… 辉煌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明中,有一个朝代熠熠生辉,从建国到灭亡,历时276年,这个朝代便是赫赫有名的大明王朝。 1949年,吴晗担任北京市副市长,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,百废待兴,需要这些文采斐然的大知识分子站出来出一份力。 在吴晗担任北京副市长的第四个年头,吴晗提出了一项令人震惊的举动,要拆除北京部分“无用”的古城墙,没想到却遭到了林徽因与梁思成夫妇的极力阻拦。 吴晗当时的提议,有很多人支持,也有很多人反对,最终一些古城墙被拆掉。 时间线来到1955年,吴晗不仅是北京市副市长,还是一位明史专家,满心满眼都是对明朝历史的热爱与热忱。 然而,明朝历史很多都是模糊不清,而且明朝遗留下来的文物不多,要是通过具体的文物进行研究,一定能够将还原更多历史真相。 另一边的郭沫若呢,是中国著名的学者,可以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,名声斐然,吴晗便找到了郭沫若,将自己的想法告知,郭沫若听到之后,与吴晗的想法不谋而合。 明十三陵,规模宏伟、庞大,但明十三陵一开始并不是吴晗、郭沫若心中首选,郭沫若思来想去,将目光转向了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上。 长陵修建的时候,耗时时间很长,根据历史记载,长陵的建设始于1409年(永乐七年),整个工程耗时7年,最终在永乐十四年竣工。 长陵相较于明十三陵,内部建造更为复杂,考古队连最初的入口都找不到,挖掘古文物,考古历史的第一步就被“钉死”了。 郭沫若和吴晗见识到了考古长陵的难度,为避免文物被破坏,他们立刻停止,而是将目光放在了明十三陵上,很快便向国家提交了一份挖掘明十三陵的报告。 报告内容详细,条理清晰,且考古并非出于私心,而是为了让明朝文化发扬光大,让明朝文物得以重见天日,让更多的群众得以见识那个大名鼎鼎的朝代。 经过国家的层层审批,二人以及考古队终于获得了挖掘明十三陵的资格,然而,这个时候,定陵宝城墙砖塌陷,成为了二人下定决心发掘定陵的转折点。 郭沫若对于明清历史十分感兴趣,其中明朝流传的《永乐大典》是郭沫若最为执着找到的宝物,如果《永乐大典》能够现世,对考古学家、历史学家了解明朝历史简直是如虎添翼。 据传,《永乐大典》就在定陵,放弃挖掘完好的明十三陵,转而挖掘已经塌陷的定陵,是一个极为不错的选择,或许便能够找到消失已久却又名扬于世的《永乐大典》。 1956年5月,定陵发掘正式启动,考古队动作小心谨慎,在定陵宝城西南角挖下了一条深沟,深度才挖掘到一米多,众人就看到“隧道门”三个大字的石条,这证明挖掘大方向是正确的。 后续众人再接再厉,即便困难重重,岩石层坚硬,依旧未能抵挡大家对挖掘定陵的热忱,希望就在眼前,终于,在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之后,众人找到了定陵的金刚墙。 一直到1957年5月,考古队才穿透厚厚的土城,在厚重的金刚墙上发现了地宫的入口,墙砖被一块一块取下,内部的汉白玉大门映入眼帘,众人心中一喜。 明朝历史的神秘面纱即将被揭开,汉白玉大门被打开后,诸多明朝文物、玉器、丝织品被发掘出来,足足有3000多件文物。 正当吴晗、郭沫若等人感慨明朝果真名不虚传的时候,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,万历皇帝生前所穿的做工精美、繁杂的龙袍,在接触到氧气之后,从正黄色迅速氧化变成灰黑色。 眼前的一幕令众人大惊失色,连忙采取措施,想要保护文物,可当时技术不够,考古学家又错误涂抹腐蚀剂,导致文物加速被毁,若干件文物面目全非…… 定陵文物大部分都遭到了破坏,震动了文物界与史学界,国家得知事件经过之后,痛心疾首,制定了铁规:不主动发掘帝王墓,只进行抢救性发掘! 信息来源:新京报2022-01-07《明定陵:帝陵文化的探秘与惋惜》

0 阅读:0
岁月解密屋

岁月解密屋

解密岁月,读懂历史沧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