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操这个人再坏,也没有杀汉献帝。 他的儿子曹丕,也没有杀汉献帝,而是禅让完后,将其贬为山阳公,汉献帝做山阳公后,还活了几十年,妻妾成群,子孙兴旺。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,古代夺权的人,对前朝皇帝大多赶尽杀绝,为啥曹家父子对汉献帝这么“客气”?其实啊,这背后全是算计,也藏着点乱世里的无奈。 汉献帝刘协这辈子,打小就是个傀儡。九岁被董卓扶上皇位,后来被李傕、郭汜抢来抢去,过得还不如普通富家子弟。直到被曹操接到许昌,才算有了个安稳住处。但这安稳是有代价的——宫里的侍卫全是曹操的人,朝堂上的大臣多半听曹操的,连他想给岳父董承下道密诏杀曹操(就是著名的“衣带诏”),消息都走漏了,董承一家被满门抄斩,怀孕的董贵人也被勒死,可曹操愣是没动汉献帝一根手指头。 有人说曹操是不敢,怕担“弑君”的骂名。这话有点道理。那时候天下还没统一,刘备在蜀地喊着“兴复汉室”,孙权在江东观望,曹操要是杀了汉献帝,等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,给了对手最好的讨伐理由。他宁愿把汉献帝当个“吉祥物”供着,逢年过节送点好酒好肉,对外喊着“奉天子以令不臣”,既占了道德高地,又能名正言顺地号令诸侯。 宫里的太监说,曹操每次见汉献帝,都行君臣大礼,只是那礼行得规规矩矩,眼神里却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劲儿。有次汉献帝急了,跟曹操说“你要是想当皇帝,就直接把我废了,别这么折腾”,曹操听完,吓得趴在地上半天不敢起来。不是怕汉献帝,是怕这话传出去,被人抓住把柄。他要的是实权,不是弑君的恶名。 曹丕登基时,情况又不一样了。那时候曹操已经去世,北方基本平定,刘备孙权成不了气候,按说杀个汉献帝易如反掌。可他偏要搞“禅让”这一套——让汉献帝自己写诏书,说“天命在魏”,把皇位“让”给曹丕。仪式办得比嫁女儿还隆重,曹丕还假惺惺地推让了三次,最后才“勉强”接受。 禅让完了,曹丕给汉献帝封了个“山阳公”,封地在山阳郡(就是现在河南焦作一带),还特意下诏:“山阳公在封地可以用天子的仪仗,上书不用称臣,受诏不用跪拜。”这话听着客气,其实是给天下人看的——你看,我不是抢皇位,是人家自愿让的,我还善待前朝皇帝,够讲究吧? 汉献帝到了山阳,反倒活得比在宫里舒坦。在许昌时,他天天被曹操盯着,连跟皇后说句私房话都怕被偷听。到了山阳,他成了说一不二的土皇帝,赋税自己收,官司自己断,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。当地老百姓说,山阳公不摆架子,常穿着粗布衣服跟农夫聊天,见谁都笑眯眯的。 更有意思的是,汉献帝和皇后曹节(曹操的女儿)在山阳还干起了行医的营生。曹节懂点医术,是跟着曹操的侍医学的,汉献帝就跟着她学把脉、配药。夫妻俩经常背着药箱走村串户,给穷人看病不收钱,有时候还自己上山采药。现在焦作一带还流传着“山阳公施针救孩童”的故事,说有年瘟疫,他熬了大锅药汤摆在村口,救了不少人。 有人说,汉献帝这是没了权力,才寄情于行医。可换个角度想,当皇帝时他连自己的命运都攥不住,当山阳公却能实实在在帮到别人,未必不是一种解脱。他在山阳活了十四年,去世时五十四岁,比好多开国皇帝都长寿。曹丕的儿子曹叡还特意派人去吊唁,按照天子的礼仪安葬了他。 你再看看其他朝代的末代皇帝,秦朝的子婴投降刘邦,没几天就被项羽杀了;西汉的孺子婴被王莽废了,后来死在乱军里;明朝的崇祯皇帝,被逼得在煤山上吊。汉献帝能落个善终,子孙满堂,在亡国之君里算是独一份。 这事儿说穿了,还是曹家父子的算盘打得精。曹操不杀,是因为汉献帝有用;曹丕不杀,是因为杀了没用,还不如留着博个“仁厚”的名声。可不管怎么说,汉献帝终究是活了下来,还在乱世里活出了点不一样的滋味。 历史有时候就这么拧巴,坏人未必坏到底,傀儡也未必一辈子窝囊。汉献帝的故事告诉我们,权力场上的输赢,从来不止一种活法。 参考《后汉书·献帝纪》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《三国志·魏书·文帝纪》相关记载
曹操这个人再坏,也没有杀汉献帝。 他的儿子曹丕,也没有杀汉献帝,而是禅让完后,将
肖龙奇闻
2025-07-16 23:22:45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