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99岁女尼姑,入了佛门40多年,偷情一生风流称愧对中国 “1973年的樱花

历史也疯狂了 2025-07-16 21:55:55

日本99岁女尼姑,入了佛门40多年,偷情一生风流称愧对中国 “1973年的樱花真漂亮,可我配得上穿僧衣吗?”濑户内晴美对着东京国分寺的陈旧铜镜,小声问自己。那一年,她51岁,刚刚决定剃度,一转身就要把半生的风月与酒杯留在尘世。 如果只看履历,这位后来法号“寂听”的女人,出生于1922年,毕业于东京女子大学,26岁就凭《花心》在文坛出道,获奖无数。可真正让大众记住她的,却是两件事:寺院里的僧衣与僧衣下的情欲。 时间拨回1943年。新婚的晴美怀着身孕随丈夫佐野淳来到北平。佐野教授痴迷中国古琴,还喜欢在胡同口给学生朗读《论语》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两口子对白纸扇上的江南小景充满向往。 日军铁蹄却让理想像镜子一样碎裂。晴美亲眼看见同胞刺刀下的百姓,不安与内疚第一次狠狠碰撞。她后来回忆:“我不敢直视受害者的眼睛,那痛感,比任何情伤都深。” 1945年日本战败,夫妻被遣返。东京一片废墟,佐野四处求职,晴美在老家抚养孩子,孤独像夜里的霜。就在这时,丈夫的学生木下音彦时常登门,帮她补窗修灯,也陪她聊《源氏物语》。两人越过界线的那一刻,她没丝毫犹豫。 私奔、离婚、丢下孩子——24岁的晴美把礼法踩进泥里。可木下很快被都市灯红酒绿迷住,转身另有新欢。晴美说:“原来我也只是一站台。”那年冬天,她把痛写进小说,纸墨里全是破碎又滚烫的心跳。 文学给了她名利,也带来络绎不绝的追求者。小山任二浪、阿久悠……一个个出现在她的酒局、稿纸边。她不拒绝,也从不承诺。她说偷情像摘路边的野花,“香气短,可最自由”。 风流到极致,突然想遁入空门,似乎难以解释。熟识她的人透露,第二次被情人抛弃后,她独坐江之岛灯塔,听海浪拍礁十二个时辰。天亮时,她给好友写信:“爱里没有永恒,那我去找永恒。” 问题来了,日本天台宗的戒律宽松,但寺院仍忌讳“名女人”带来闲言。晴美被五家寺庙拒绝,第六家——岩手县中尊寺才接纳她。主持东光老和尚替她取法号“寂听”,“寂”是断俗念,“听”是观梵音。可老和尚也叮嘱:“寂不易,听更难。” 剃度后,她依旧穿名牌、喝清酒、进剧院。有人讥讽她是“酒肉尼姑”,她回一句:“何必盯着我的筷子,看看自己的心。”一句话,让舆论一时无话。不得不说,她那股子硬气,连许多保守老记者都对她投去复杂的目光。 1990年代,她在讲座上高呼“女性不该困于围墙”。台下观众一半是青年女生,一半却是中老年男性。有人质疑:“尼姑谈情爱,不荒唐吗?”她拍桌子反问:“和尚拿电钻修寺,你们嫌吵吗?”现场掌声雷动。 然而,每到8月15日,她会穿最素的袍子,为在侵华战争中丧生的平民诵经三昼夜。她曾对媒体直言:“我阻止不了炮火,只能为死者低头。对中国,我心中有债。”这句“有债”,在中日两国引发广泛讨论,也让她的反省被更多人记住。 晚年她住在京都左京区的小木屋,门口挂着风铃。年轻作家去拜访,她递上抹茶,笑说:“别学我,也别骂我。把日子写出味道才算作家。”2021年11月9日,99岁的她病逝。消息传开,日本社交媒体服务器一度拥堵,中国读者也纷纷感慨——那个敢把“偷情”与“佛号”放进同一本书的女人,走了。 她的一生像一部无法剪辑的纪录片:背景有战火,有情局,也有残忍的自省。有人恨她轻薄,有人赞她坦率;有人批她不守清规,有人说她活成了镜子,让人看见自己被压抑的渴望。 我个人更在意的是,她始终没有逃避那段侵华旧账。在京都国立博物馆的访谈里,她最后一次提到中国:“若能重来,我愿在北京胡同教孩子写字,而不是躲在寺里数念珠。”这句半玩笑半真心的话,把她与中国的情感纠葛定格成耐人寻味的尾声。

0 阅读:30

评论列表

陈思汉

陈思汉

2
2025-07-16 23:50

说得出几句人话。不多了的日本直言之人。

历史也疯狂了

历史也疯狂了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