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,澳大利亚一位104岁的科学家,前往瑞士接受安乐死,当药物注射到他的体内后,他却突然开口说话,说出的话更是逗笑在场的所有人...... 信源:2018-05/10《104岁澳洲科学家接受安乐死 离世前聆听"欢乐颂"》 2018年初春,瑞士苏黎世郊外的一家诊所里,一位银发老人正专注地调试着音响设备。他选择贝多芬的《欢乐颂》作为自己人生的终曲”。 这位老人是大卫·古德尔,享誉国际的植物学家,此刻正在准备人生最后的仪式——安乐死。 古德尔的人生始于1914年的伦敦。在那个科学蓬勃发展的年代,他从小就对自然万物充满好奇。童年时,他常常趴在花园里观察蚂蚁搬家,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。这种对生命奥秘的探索精神,伴随了他整个学术生涯。 1948年,古德尔举家迁往澳大利亚。在墨尔本大学的实验室里,他开创性地提出了"植物群落演替理论",这个理论至今仍是生态学的重要基础。他的同事回忆说:"大卫总是第一个到实验室,最后一个离开。他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细致入微。" 在学术之外,古德尔的生活同样丰富多彩。他保持着每天晨跑的习惯,直到85岁才因为膝盖问题不得不放弃。周末时,他常常带着学生们去野外考察,在篝火旁讲述植物王国的奥秘。退休后,他迷上了戏剧表演,在社区剧院里塑造了多个令人难忘的角色。 转折出现在古德尔98岁那年。一次例行体检中,医生发现他的心脏功能正在衰退。"就像一台运转了太久的机器,"他在日记中写道,"零件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出现问题。"先是视力衰退让他无法阅读,接着是听力下降使他难以与人交流,最后连最爱的园艺工作也不得不放弃。 2018年冬天的一个清晨,古德尔在浴室摔倒。他在冰冷的地板上躺了两个小时,直到保姆来打扫卫生才发现。"那一刻,"他后来对朋友说,"我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能够掌控生活的人了。" 经过深思熟虑,古德尔决定寻求安乐死。这个决定在他的学术圈引起了震动。一位共事多年的老友专程从美国飞来劝阻,但最终被他说服。"大卫的逻辑总是无懈可击,"这位朋友回忆道,"他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质量而非长度。" 由于澳大利亚法律限制,古德尔不得不远赴瑞士。临行前,他在墨尔本大学做了最后一场演讲。面对座无虚席的报告厅,这位104岁的科学家平静地说:"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,就像落叶是树木生命的一部分。重要的是,我们如何面对这个过程。" 在瑞士诊所的那个下午,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古德尔的病床上。他仔细检查了安乐死的法律文件,就像当年在实验室核对数据一样认真。当医生询问他最后的心愿时,他微笑着说:"请告诉我的学生们,要继续探索植物王国的奥秘。" 药物开始发挥作用时,古德尔的眼睛一直望着窗外的松树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这位毕生研究植物的科学家,目光依然停留在自然界的美景上。他的助手后来回忆:"教授走得很安详,就像他平时午睡时那样平静。" 古德尔的故事引发了科学界对生命伦理的深刻反思。他的母校墨尔本大学设立了"生命伦理研究中心",专门探讨临终关怀和死亡尊严等议题。他的学生们也纷纷投身相关研究,将老师的学术精神延续下去。 在古德尔去世一周年之际,他的家人出版了他的私人日记。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:"科学教会我敬畏生命,也教会我坦然面对死亡。就像森林里的大树,倒下后依然滋养着新的生命。"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其长度,更在于其深度和广度。古德尔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风范——无论是面对生机勃勃的自然界,还是面对不可避免的生命终点,都保持着同样的理性和尊严。
澳大利亚知名反华教授李约翰,在节目当中大谈自己的反华思想,但就在这时主持人,突然
【532评论】【376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