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曾经建议美军“误炸”中国军舰,就像当年误炸南联盟一样,这位专家后来落得什么下场呢?[凝视] 一本在海外华人圈引起巨大争议的军事杂志,一个改名换姓的云南青年,一段充满争议的职业生涯。当《汉和防务评论》在2019年宣布停刊时,不少人感慨:这个让人“又爱又恨”的声音终于消失了。 平可夫,这个名字对关注军事的网友来说并不陌生,他原名张毅弘,1963年出生在云南的一个普通家庭,和很多80年代的年轻人一样,他怀着改变命运的梦想走出了国门。 1980年代中期,这个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人来到日本,在青山学院大学学习苏联政治。为了赚取学费,他每天凌晨起床为《朝日新闻》送报纸。 那时的他大概想不到,多年后自己会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军事评论员。 留学期间,他娶了一位日本女子,后来又辗转到加拿大定居。也许是对苏联元帅朱可夫的崇拜,他给自己起了“安德烈·平可夫”这个听起来很俄国的名字。 1993年,他在加拿大多伦多注册了汉和信息中心,开始了自己的军事评论事业。 《汉和防务评论》创刊后,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很快在海外华人圈打开了知名度。平可夫精通日语、英语和俄语,经常奔波于各国采访军事官员。 他的文章被美国、日本、英国的媒体和研究机构引用,这让他在西方军事界获得了一定地位。 但是,争议也随之而来。平可夫的文章总是喜欢“挑刺”中国军事发展,经常发表一些负面评价。比如2007年,他声称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实战能力超过中国海军。这样的观点让国内很多军迷感到愤怒。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2010年立下的“军令状”,当时他公开宣称,如果中国的四代战机能在8年内首飞,《汉和防务评论》中文版就立刻停刊。 结果第二年,歼—20就公开亮相了,但《汉和》并没有停刊,这让他在中国网民中的信誉度大打折扣。 平可夫的分析确实有其独到之处,他经常能获得一些外界难以接触的信息。但他的立场问题一直备受质疑。 有网友评价说:“他的文章就是跟着美国走,美国说中国威胁论,他就吹中国武器多厉害;美国说中国崩溃论,他就贬低中国装备。” 当年国内直—10项目进展顺利时,平可夫发文质疑,西方媒体跟进炒作,最终导致项目受到制裁,进口发动机计划告吹。这件事让很多人对他的动机产生了怀疑。 随着中国军事透明度的提高和网络信息的发达,《汉和防务评论》的优势逐渐消失。读者们发现,很多所谓的“独家消息”其实就是从中国军事论坛搬运的二手信息。杂志的权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。 如今的平可夫,偶尔还会接受一些媒体采访,继续发表对国际军事形势的看法。 但昔日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,从一个送报纸的留学生,到知名的军事评论员,再到备受争议的过气专家,他的经历可以说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。 回过头看,平可夫和《汉和防务评论》的存在确实有其价值,虽然立场备受质疑,但他确实指出了中国军事发展中的一些问题。正如有网友说的:“平时挨骂,战时少挨打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” 但是,当一个人的分析总是带着有色眼镜,当客观性被立场所绑架,再专业的评论也会失去说服力。这或许就是平可夫和《汉和防务评论》最终走向边缘化的根本原因。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我们需要的是更加客观、理性的声音,而不是为了迎合某种需求而刻意制造的观点。平可夫的故事告诉我们,无论走到哪里,真诚和客观永远比投机取巧更有价值。 你认为像平可夫这样的军事评论员,他们的存在对于促进军事话题的讨论是利大于弊,还是弊大于利? 信源: 《环球时报》、新华社
他曾经建议美军“误炸”中国军舰,就像当年误炸南联盟一样,这位专家后来落得什么下场
优优谈过去
2025-07-16 10:48:00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