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太阳]一位美籍华人表示“中国人不要太自大,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,是因为钢铁,机电,军工,这些都是低附加值产业,一旦进入战时,分分钟都可以拉爆中国”。不知道这些美国华人,到底是哪里来的勇气,要知道工业制造不是搭积木,即使能够恢复产业,也很难适应当下的科技发展。 (信息来源:澎湃新闻——特朗普的“再工业化”梦,难以遏制中国制造业的崛起;新华社——瞭望丨各国应对“去工业化”兴衰启示) 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,制造业比重似乎总会自然下降,这曾被看作是迈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为主的高级经济形态的必经之路。可一旦国家真的轻视甚至抛弃了那些中间制造环节,等着它的往往是动摇国本的“去工业化”陷阱。 美国为“去工业化”付出了沉重代价。在全球化浪潮中,美国企业为了追逐利润,将产业链条大规模拆解。他们最初的算盘打得很好:把利润高的研发设计留在国内,把不挣钱的生产制造迁到国外。 谁知,研发创新紧随制造的产业规律,最终导致制造业成批地搬走。波音公司如今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生产飞机零部件,本土制造能力大幅削弱,就是最直观的恶果。 制造业的大规模外迁,也导致了美国国内投资不足、在对外贸易逆差扩大、贫富分化加剧等一系列社会矛盾。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,美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的下降曲线,与中国工业的崛起曲线,在时间上高度吻合,转折点恰好都在1990年前后。 这正是柏林墙倒塌、美国达到其地缘政治霸权顶峰的时期。这背后是金融资本的全球流动,为了追求更高效率,生产性资本以直接投资的形式涌向亚洲,尤其是中国。这种产业外迁,导致西方传统工业区被废弃,并引发了深刻的社会政治危机。 不只是美国,很多国家也早早地开始遏制“去工业化”,德国、日本、韩国等国,通过一系列精准的举措,稳住了国内制造业的基本盘。 德国依靠其完善的技工培养体系,为工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质量的一线工人。韩国集中资源在半导体、智能手机等高附加值领域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和国际竞争力。日本在产业外移时采用“母子工厂制”,牢牢掌握最关键的核心技术和高端制造环节。 美国自奥巴马政府以来,历届政府都高喊“制造业回流”,试图扭转过去几十年产业空心化的局面,但现实却很骨感。过去十年,美国钢铁产量持续下降,大量钢厂早已关闭。工厂不仅缺工,更缺能操作精密设备的技术工人。 一些人还在嘴硬,认为美国去工业化是主动的战略选择,是为了“减持”低附加值产业,他们随时可以“重启工业”。 可现实果真如此吗?年轻人宁愿涌向金融、法律和IT行业,也不愿去拧螺丝。而且美国基础的电厂、钢厂、机械厂普遍老旧,甚至连稀土这样的关键材料都高度依赖从中国进口,所谓“随时重启工业”更像是一句空话。 重启一座钢铁厂至少需要两三年,技术工人从哪来?除非他们打算让国际工人来美国做临时工。 中国的工业复兴,是几十年艰苦修炼积累的真本事,绝非一日之功。高科技如果脱离了制造业的根基,一旦这些基础被动摇,曾经的优势便会迅速瓦解,所谓的科技神话,恐怕最怕的就是被揭开这层“去工业化”的底裤。
纽约时报中文网今天(7月15日)报道:“03年至07年间,美国在64项前沿技术中
【1评论】【2点赞】
安西都护府
美籍华人,呵呵呵!只要有事,这些人首先被抓到集中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