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真格的了!歼轰 7A 拦截日本军机,几个细节令东京暴跳如雷 7 月 9 日上午,日本航空自卫队 YS-11EB 电子侦察机在东海空域执行任务时,遭遇中国空军歼轰 - 7A 战斗轰炸机的近距离拦截。 日方公布的照片显示,这架 “飞豹” 战机以水平 30 米、垂直 60 米的距离贴近日机左翼下方,机翼挂载的霹雳 - 5 近距格斗导弹清晰可见。 仅仅 24 小时后,另一架歼轰 - 7A 再次以水平 60 米、垂直 30 米的距离对同一架 YS-11EB 实施压迫式跟踪,两机直线距离仅约 67 米,整个过程持续 10 分钟。如此超常规的拦截姿态,直接让日本防卫省坐不住了。 日本防卫省在通报中声称,中方战机的 “异常接近” 可能引发偶发碰撞,要求中方 “切实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”。但这种颠倒黑白的话术,很快被中国国防部驳回。中方明确指出,日本舰机对中国正常军事活动进行抵近侦察,才是造成海空安全风险的根源。 事实上,YS-11EB 作为日本空自仅存的 3 架老旧电子侦察机之一,其机腹密布的天线和传感器,摆明了是在搜集中国沿海雷达信号和电磁频谱。这种打着 “例行巡逻” 旗号的刺探行为,早已不是第一次。 此次事件的核心矛盾,在于中日东海防空识别区的重叠。2013 年中国划设该识别区时明确要求,所有进入空域的航空器必须提供飞行计划并接受识别。但日本长期以 “国际空域” 为借口,频繁派遣侦察机抵近中国演习区域。 例如 2014 年中俄联合军演期间,日本 YS-11EB 和 OP-3C 侦察机就曾闯入识别区,被中国苏 - 27 战机以 30 米距离拦截。如今历史重演,歼轰 - 7A 的挂弹巡航和超近距伴飞,实质是对日本 “擦边球” 战术的强硬回应 —— 你敢越界,我就敢用实战姿态教你规矩。 从时机来看,此次事件正值美日关税谈判关键期。美国计划于 8 月 1 日对日本加征 25% 关税,日本试图通过炒作东海摩擦向美国示好,换取谈判筹码。 同时,日本空自的电子侦察与美日联合监视体系形成互补,YS-11EB 搜集的电磁数据可直接共享给驻日美军,为其在亚太的军事部署提供支撑。 更值得玩味的是,日本外相岩屋毅在东盟外长会上刚表态 “反对台独”,转头就默许自卫队在东海玩火,这种 “政治表态与军事挑衅” 的双重标准,暴露出其战略投机的本质。 歼轰 - 7A 虽为上世纪 80 年代设计的机型,但其升级后的航电系统和挂载能力丝毫不输现代战机。此次执行任务的 “飞豹” 携带 3 具副油箱和 2 枚霹雳 - 5 导弹,作战半径超过 3000 公里,可在东海空域实现 8 小时以上的持续巡逻。 相比之下,YS-11EB 作为螺旋桨平台,最高时速仅 467 公里,机动性和自卫能力几乎为零。当 “飞豹” 以 30 米距离从日机右后方高速逼近时,这种 “降维打击” 的压迫感,让日本飞行员深刻体会到技术代差的鸿沟。 中国国防部多次强调,中方在相关海空域的活动完全符合国际法。此次歼轰 - 7A 的拦截行动,本质是对东海防空识别区管控机制的一次实战检验。 从 2014 年的苏 - 27 到 2025 年的歼轰 - 7A,中国空军对闯入识别区的外军飞机始终保持 “发现即查证、查证即驱离” 的强硬态度。 更值得关注的是,随着歼 - 16、歼 - 20 等新锐战机的部署,未来东海空域的博弈强度只会升级。日本若继续在主权问题上玩火,等待它的,必将是更凌厉的空中铁拳。 这场发生在东海的空中交锋,表面是两国战机的近距离对峙,实则是规则与霸权、主权与挑衅的长期较量。
动真格的了!歼轰7A拦截日本军机,几个细节令东京暴跳如雷 7月9日上午
猫贪余温
2025-07-13 03:58:22
0
阅读:17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