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5年成都某招待所,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吃完花生米后,突然腹痛难忍,在地上翻滚不止,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这位汗流浃背的老人正是令上海滩贪官闻之色变的“铁腕书记”柯庆施。这位曾战胜肺癌的坚毅人物,最终却倒在了几粒花生米上。
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,其刚毅的性格其实在他年轻时就已显现。1902年,柯庆施出生于安徽歙县一个私塾教师的家庭。年少的他并非循规蹈矩之辈,17岁便积极投身五四运动,因过于激进而被学校除名,但这看似叛逆的行为,却成为他投身革命的开端。1920年,《新青年》杂志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,他致信陈独秀,只身前往上海,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。革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次年,他在陈独秀家中被捕,幸赖共产国际的营救才得以重获自由。
这些挫折并未磨灭他坚韧的意志。1922年,他远赴莫斯科,不仅参加了重要的会议,更有幸与列宁握手,这段经历成为他独特的政治资本。之后,他又辗转海参崴,开启了他革命生涯的重要篇章。回国后,他奔走于南北各地,在安徽,他以报社编辑的身份为掩护,短短三个月内便建立了多个地下党组织;在上海,他担任闸北区委书记,在复杂的环境中开展地下工作。即使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曾被错误地认定为特务,他也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,最终得以平反昭雪。
1947年,石家庄解放后,他被委以重任,成为这座城市的第一任市长。面对极其艰苦的条件,他和几千名干部住在防空洞里,吃着简单的食物,睡着简陋的铺盖,但他带领大家建设新城,打击特务,整治环境,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。此后,他辗转南京、江苏等地,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务实的作风,这些经历为他日后在上海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也铸就了他“铁腕”的声誉。
从一位热血青年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领导者,柯庆施用行动诠释了“刚正不阿”的含义。这位“铁人”也有温柔的一面,他生活简朴,平易近人,对百姓疾苦尤为关注。即使是钢铁之躯,也无法抵挡岁月的侵蚀。50年代末,他被诊断出患有肺癌,在医疗条件有限的年代,这几乎是宣判了死刑,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,一边与病魔抗争,一边继续工作,面对劝他休息的人,他总是说:“革命尚未成功!”
1954年,他接替陈毅,担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。当时的上海,繁华的表象下隐藏着诸多乱象,黑市交易盛行,投机倒把屡禁不止,不少官员贪污腐败。这位新任书记毫不犹豫,上任伊始便强力打击腐败。他的铁腕手段让上海滩为之侧目,有人行贿,他一概拒绝;有人拉关系,他绝不徇私。虽然这种强硬的作风让一些人敬畏,也让一些人感到不满,但上海百姓却拍手称快,认为他是一位真心为民服务的官员。
柯庆施不仅善于“打”,更懂得“建”。他为上海的工业发展呕心沥血,撰写了许多关于城市建设的报告,得到中央的高度肯定。1955年,他还带头治理血吸虫病,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在他的领导下,上海的面貌焕然一新。权力到达顶峰时,争议也随之而来。1959年庐山会议后,他对“大跃进”的态度受到批评;1962年,他提出的“文艺为政治服务”的观点,在文化界引发了广泛争议,这些争议至今仍有人讨论。
但他最大的敌人并非政敌,而是他日渐衰弱的身体。多年的超负荷工作,使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。即使在患上肺癌后,他仍然坚持工作,白天开会,晚上打针。1965年4月,在成都疗养期间,他参加了一场盛大的宴会,朱德、贺龙等老帅都在场,气氛热烈。这位平时饮食清淡的人,难得放松了一次,回到住处后,他随意吃了一些油炸花生米,不料,这小小的举动竟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当晚,他突感剧痛,被紧急送往医院。医生诊断为急性出血性胰腺炎,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,这几乎是无法治愈的疾病。尽管中央和各地专家紧急会诊,但为时已晚。4月9日晚6点半,这位63岁的“铁腕书记”与世长辞。他的遗体火化后,骨灰先安放在北京八宝山,多年后才迁回安徽老家。他的墓碑上只刻着“诚实”二字,朴实无华,却道出了他一生光明磊落的为人准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