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万历年间,礼部书办王瑛家境贫寒,所得俸禄不足开销,全家只能依靠借债度日。 王

古往趣话社 2025-07-11 07:05:28

明朝万历年间,礼部书办王瑛家境贫寒,所得俸禄不足开销,全家只能依靠借债度日。 王瑛的俸禄袋总像被老鼠啃过,每月领到的俸米掺着半袋沙土,折算成银子,刚够买二十斤糙米。他在礼部负责誊抄公文,蝇头小楷写得比殿上的琉璃瓦还规整,可砚台里的墨,总掺着锅底灰——买不起好墨。 债主临门是常事。绸缎铺的张老板总在傍晚来,倚着门框嗑瓜子,瓜子壳吐得满地都是。“王书办,小女的胭脂钱该结了。”王瑛就把女儿绣的帕子递过去,“抵半两,余下的下月还。”张老板捏着帕子翻来覆去看,嘴里嘟囔“这针脚倒比公文还密”,脚却挪不动步。 最难的是冬天。他把衙门里用过的蜡烛头捡回家,妻子用棉线缠起来续着烧,一点火苗在寒风里抖,映着墙上贴的“清白”二字。儿子冻得直哭,他就把孩子揣进怀里,在灯下抄书挣钱。有次抄到《论语》“贫而乐”,笔尖顿了顿,墨滴在纸上晕开个小团,像滴没忍住的泪。 同衙的老李劝他“活络些”。礼部掌管祭祀礼器,虚报点损耗,银钱就来了。王瑛摇摇头,指着案上的铜尺:“量礼器的尺子,也量人心。”后来老李果然因贪墨被革职,押走那天,王瑛给了他两个馒头,“路上吃”。 他不是没机会。万历十年,万历皇帝大婚,要赶制一批礼器,上司暗示他可以“多报三成料”。他连夜核算物料清单,把每张纸的尺寸都标得清清楚楚,连胶水用多少都写在备注里。上司把清单摔回来,他捡起来时,指节捏得发白。 转机出在一个雨夜。他抄录的《永乐大典》残卷被内阁学士看见,那笔字让学士惊得直拍案。推荐他去国子监抄书,酬劳是原来的三倍。领第一笔工钱时,他买了块好墨,研墨时的香气,飘得满院都是。 有人说他傻,守着穷日子不放。可《万历野获编》里记着,王瑛活到七十岁,去世时箱子里只有几件旧官服和一摞抄本。国子监的学生给他立了块碑,写着“笔正心正”。 那时候的俸禄,就像现在的工资。有人在规矩里捞好处,有人守着本分过活。王瑛的选择,或许赚不来富贵,却让“清白”两个字,有了重量。 想知道更多明朝小吏的故事,可看看沈德符的《万历野获编》,里面藏着不少史书没细说的烟火气。你若处在王瑛的位置,会选哪条路?

0 阅读:9

猜你喜欢

古往趣话社

古往趣话社

一起趣话,畅聊历史趣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