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5年,东吴丞相陆逊退休养老,孙权闲的没事,多次下旨训斥其“无能”。不是拿陆逊侄子说事,骂陆逊沽名钓誉。就是翻旧账,痛骂陆逊的一些过失。陆逊年事已高,自尊心强,忍受不住竟活活气死。 陆逊的府邸在武昌城西,退休后他常坐在书房里,对着墙上的地图发呆。那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,都是他当年征战的痕迹——猇亭之战火烧连营的火光,石亭之战诱敌深入的巧计,这些曾让孙权拍着他的肩膀说“伯言堪比周郎”的功绩,如今都成了被斥责的由头。 头一道斥责的旨意送到时,陆逊正在给小孙子讲兵法。内侍尖着嗓子念完“侄子陆胤结交朝臣,恐有不臣之心”,他手里的兵书“啪”地掉在地上。陆胤不过是在选曹郎任上举荐了几个寒门士子,怎么就成了“不臣”?他想写奏折辩解,提笔时却想起孙权那双越来越多疑的眼睛,终究还是把笔放下了。 没过半月,第二道旨意又来了。这次翻的是十年前的旧账,说他当年在荆州之战中“迁延观望,致使关羽逃脱”。陆逊猛地咳嗽起来,咳得腰都直不起来。谁都知道,当年是孙权暗中授意他按兵不动,好让吕蒙白衣渡江出奇制胜。如今为了敲打他,连这种颠倒黑白的话都能说出来。 家里人劝他别往心里去,说皇上只是老来心性不定。陆逊摇摇头,他太了解孙权了。这位跟他君臣相得三十多年的帝王,晚年被立储的烦心事搅得寝食难安。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明争暗斗,朝臣们纷纷站队,而他陆逊,恰恰是太子一派的支持者。这些斥责,哪里是骂他无能,分明是在警告他别插手储位之争。 深秋的风卷着落叶,敲打着书房的窗棂。第三道旨意来得更狠,说他“久居相位,结党营私,辜负先帝托孤之恩”。“先帝”二字像锥子扎进陆逊心里。他想起建安五年,自己刚投奔孙权时,不过是个二十出头的书生,是孙权手把手教他用兵,把最精锐的部队交给他。夷陵大胜后,孙权甚至让他佩带自己的印绶,代行皇权。那些君臣无猜的日子,难道都成了假的? 他撑着病体,挣扎着写下最后一封奏折。没有辩解,没有哭诉,只是把自己当年领受的赏赐、立下的战功一一列出,最后写道:“臣死之日,家无余财,唯愿陛下保重龙体,勿信谗言。”写完这几句,一口血猛地喷在奏章上,染红了“陛下”二字。 三天后,陆逊溘然长逝,享年六十三岁。消息传到建业,孙权正在宫里跟鲁王孙霸下棋,听到禀报时手微微一顿,棋子落在不该落的位置。他没说什么,只是让内侍把棋盘撤了,独自一人在殿里坐了一下午。殿角的铜壶滴漏滴答作响,像在数着那些被猜忌撕碎的过往。 陆逊的葬礼办得很简单,却有不少百姓自发前来送行。有当年跟着他在石亭打仗的老兵,拄着拐杖哭道:“将军当年给我们分粮时说,只要跟着他,就有好日子过……”这些话传到孙权耳朵里,他让人把陆逊的奏折拿来,看到那片刺目的血迹,突然叹了口气,把奏折往火盆里一扔。火苗舔舐着纸页,那些功过是非,终究还是烧不干净。 后来孙权立了幼子孙亮为太子,临终前拉着诸葛恪的手说:“当年错怪了伯言啊。”可这话陆逊再也听不到了。武昌城西的陆逊墓前,常年有人摆着一壶酒,那是当地百姓听说他生前最爱喝的绍兴酒。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储位之争,只记得那个打了胜仗后,会把朝廷赏赐的粮食分给灾民的陆丞相。 这世上最凉薄的,或许就是帝王家的恩宠。今日可以把你捧上云端,明日就能把你踩进泥里。陆逊用一生的忠诚证明了自己,却终究没能抵过帝王晚年那点翻来覆去的猜忌。他死后,东吴的朝堂上再也没有能镇住场面的重臣,没过多少年,就被西晋的铁蹄踏破了建业城的城门。 参考书籍:《三国志·吴书·陆逊传》《资治通鉴·魏纪七》《建康实录》
245年,东吴丞相陆逊退休养老,孙权闲的没事,多次下旨训斥其“无能”。不是拿陆逊
古往趣话社
2025-07-10 23:17:52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