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介绍一本奇书》刚好100年前,1924年,印光法师建议一名居士魏梅荪,可以试着将二十四史中,善恶有报的事迹,编成一套书,以为天下后世一切各界之殷鉴。 《历史感应统纪》听起来有点高深,其实就是用历史故事讲因果报应的道理。1924年,民国刚成立没几年,社会乱糟糟的,打仗、灾荒、道德下滑,大家都想找点精神上的依靠。这时候,佛教界的大人物印光法师站出来了。他觉得,历史里那么多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的事儿,能不能整理出来,让老百姓看看,明白点做人的道理。于是,他找到一个叫魏梅荪的居士,说:“你去翻翻二十四史,把那些因果报应的故事挑出来,编成书,给后人当个教训咋样?” 魏梅荪是个热心人,觉得这想法好,就答应了。他回家翻开史书,想大干一场。可惜,他年纪大了,眼睛不好使,手也哆嗦,翻几页就累得不行。找人帮忙吧,那时候能读懂二十四史的没几个,更别提愿意干这费力活儿的了。折腾了几个月,实在干不动了,魏梅荪只能放手,心里挺不是滋味。 到了1927年,事情有了转机。聂云台听说了这事儿,决定接过来干。聂云台不是普通人,他是曾国藩的外孙,做过大生意,还留过洋,家里有钱有势。更关键的是,他信佛,喜欢做善事。他觉得这书要是编成了,能帮不少人,就开始张罗。他找了个叫许止净的居士来干这活儿。许止净是1904年的进士,学问扎实,后来信了佛,专心研究佛学。聂云台把他请到上海觉园,还给钱让他安心编书。 许止净接手后,花了两年时间,1929年8月终于把《历史感应统纪》编好了。这书厚实得很,20多万字,收了1000多条历史人物的故事,全是从二十四史里挑出来的。比如战国时候的秦将白起,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兵,狠得吓人,后来被秦王赐死,家破人亡,下场凄凉。还有唐朝的安禄山,发动安史之乱,搞得天下大乱,结果被自己儿子杀了,死得挺惨。明朝张献忠,杀人无数,最后也在乱军中死了,臭名远扬。 当然,不光有恶人,也有好报的。宋朝范仲淹,一心为民,搞改革,留下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的名言,死后被封“文正公”,名声好得很。明朝唐伯虎,仕途不顺,但靠画画写诗出了名,作品流传后世。还有些普通人,像汉朝一个农夫,爱帮人,家里粮食不多还常救济别人,结果子孙兴旺。反过来,宋朝有个商人,贪心不足,欺负人,最后家道败落,老了讨饭。 这书不光是讲故事,许止净还给每段加了注释,点明因果在哪儿,让人一看就懂。他在序言里说,这书是想让大家明白行善积德的重要性。文字写得挺接地气,老百姓也能读明白。1929年编好后,1933年在苏州弘化社出版。印光法师看了特别满意,说这是大功德,能教化世人,还亲自题词鼓励大家多看。 魏梅荪没亲手编成书,但看到出版也算圆了心愿,晚年过得安稳。聂云台出了不少钱,还干着自己的生意和慈善,1944年还在上海活跃,到1953年去世,活了73岁。许止净编完这书,又写了些佛学书,像《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》,1938年因病去世,才59岁。印光法师1940年圆寂,一生弘扬净土宗,影响特别大。 《历史感应统纪》出了以后,30年代特别受欢迎。那时候社会不安定,大家需要点精神指引。这书把历史和教训结合,既好看又有道理。100年后的今天,它还是挺有意思的。现代人生活好了,但精神上不能空虚。这书用真事提醒我们,做人得正直善良,因果这东西跑不了。
《介绍一本奇书》刚好100年前,1924年,印光法师建议一名居士魏梅荪,可以试着
混沌于浮云
2025-07-10 18:37:10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