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太离谱了!”上海,一女子去超市买水果,看到一盒6颗的荔枝竟然卖到298元,她询问工作人员为啥这么贵,然而对方接下来的一番话令人闻所未闻。网友更是直言:怎么不直接说吃了能长生? 7月初在上海金虹桥一家普通的超市里,水果区冰柜的一角,几颗荔枝正悄然上演一出荒诞剧。一盒六颗的挂绿荔枝,价签上赫然印着298元,折算下来一颗近50元。这笔钱能换半打星巴克,也能买三斤带骨排骨,甚至对不少工薪族而言,抵得上大半天的辛苦劳作。 面对顾客的好奇与不解,超市工作人员只是轻描淡写地称其为“有故事的荔枝”,并介绍它“表皮更光滑,带点绿”,且“肉质紧实、荔枝味浓”。不过这些听起来颇为空洞的描述,显然难以支撑其几十倍于普通荔枝的身价。 这并非简单的价格问题,而是一场关于价值如何被重塑的社会实验。一颗寻常水果,究竟是如何被层层包装,最终戴上奢侈品光环的?深究其产业链,这套玩法早已成熟。 源头在果园,商家们便开始编织各种营销话术,诸如“限量栽培,一亩仅几十棵树”或“古法种植,凌晨人工授粉”等,为的就是抬高源头收购价,为后续的暴利操作埋下伏笔。 有业内人士透露,所谓的“精品荔枝”,进货价最多比普通品种高出一半,可一旦进入高端超市,售价轻松翻上十倍。中间巨大的差价除了被层层渠道瓜分,相当一部分贡献给了高端超市高昂的“进场费”。 更关键的是营销包装术。商家给水果贴上“精品”标签,再辅以一套套“伪科学话术”,宣称“富含双倍花青素,能够抗衰老”,或暗示其拥有“贵族血统”,精准捕获了那些追求生活品质、渴望差异化体验的中产群体的心理。 说到底,消费者高价购买的,或许已不是荔枝本身的清甜,而是那份“我吃得起”的符号价值,以及发在社交媒体上那句“尝尝贡品的味道”后,收获的点赞与认同。这枚天价荔枝的价签,也折射出当下消费行为的微妙分层与隐秘的阶层焦虑。 一边是下班路过菜市场的普通人,为十块钱三斤的妃子笑仔细挑选,甚至盘算着能否让摊主再多送两颗;另一边则是写字楼里的白领,或许会咬牙买下一盒挂绿荔枝,拍照后分三天小心翼翼地品尝,生怕错过任何一丝“与众不同”的滋味。 而对真正的富裕阶层来说,这不过是购物车里一件和矿泉水一样不起眼的商品。当消费被资本强行贴上阶层标签,十元三斤的荔枝被隐晦地与“低端”挂钩时,它也在悄然侵蚀着普通人最基本的“水果自由”。 有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年轻人因水果昂贵而减少消费,这远比一盒298元的荔枝更令人揪心。难怪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,这六颗荔枝根本不是用来卖的,而是用来“提升店铺档次”的道具,即使最后烂掉丢弃也无所谓。 面对如此离谱的定价乱象,监管体系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。首先是标准模糊,何为“特级”?何为“精品”?这些概念全凭商家定义,包装上印个“优选”便能理直气壮地溢价数倍,消费者无从辨别。 其次是执法上的困境,正如市场监管部门所表示的:“只要商家明码标价,再贵也无法干预。”可明码标价,就天然等于合理吗?将普通矿泉水装进水晶瓶,标价一百元,难道也该被放任?消费者想要维权更是难上加难,一句“个人口味不同”便能堵上所有的质疑。 其实在农产品分级与定价上,并非无章可循。日本对“浪漫红宝石葡萄”等昂贵水果有严格的品种专利保护和品质鉴定,法国的红酒也有严苛的原产地命名控制。我们的农产品市场,也亟需建立一套类似的认证、分级和定价体系,不能让价格全由商家的“故事”决定。自由市场不等于放任自流。 超市冰柜里的那几颗荔枝,或许从摆上货架的那一刻起,就没指望卖给多少人。当商家拿着话筒卖力地宣扬“这荔枝味更浓”时,菜市场阿婆那句“再金贵的果子,放三天照样烂”的大实话,或许更值得我们思考。 人最踏实的幸福,终究不是靠消费多昂贵的荔枝来证明,而是享受那份十块钱三斤所带来的简单快乐。当资本的镰刀已经磨得锃亮,普通人能做的,或许就是擦亮双眼,别被华丽的叙事轻易打动。毕竟再动听的故事,也抵不过一口朴素的清甜。
“格局打开了!”一女子在南宁至长沙的列车上,发现一小伙带了一行李箱荔枝,女子嘴馋
【2评论】【5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