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纽约时报:比亚迪是世界上最好的电动车!没想到拆台的是中国粉丝:比亚迪不行,特

红尘里面看 2025-07-10 13:41:35

美国纽约时报:比亚迪是世界上最好的电动车!没想到拆台的是中国粉丝:比亚迪不行,特斯拉才是最好的。可为什么中国企业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却得不到国内的认可? 2025年7月,《纽约时报》一篇头版评论文章在全球产业界引起不小的震动。 这篇标题为《为什么美国人买不到世界上最好的电动车》的文章里,这家有百年历史的美国权威媒体罕见地给出了明确判断:比亚迪已是全球最强电动车制造商,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链已经全面超越美国,甚至建议美国需要“一个汽车版的曼哈顿计划”才能勉强追赶。 文章作者是美国知名汽车产业分析师MichaelDunne,他曾在北京工作多年,亲眼见过上世纪90年代中国汽车制造的样子。 那时的车设计蹩脚,用料低廉,开没多久就容易出问题,连比亚迪当时也只是个电池代工厂,生产的汽车在国内还被调侃“能开就谢天谢地”。 但30年后,他在文章里坦言,如今比亚迪的车在设计、功能、技术和整体质量上,已经能和特斯拉这些全球顶级品牌站在同一水平,自己试驾了几乎所有主力车型,不仅好开,技术前沿,价格还很有竞争力。 比亚迪能得到这样的评价,不是偶然。 在技术上,它有自己的撒手锏:刀片电池。 这款电池被多个国际评测机构评为“全球最安全的动力电池”,抗穿刺、不起火、寿命长,还能适配多种车型平台,成本和制造效率都有优势,连丰田、特斯拉这些全球车企都在用。 在自动驾驶领域,它的“天神之眼”系统发布后,稳定性和可靠性都受认可,和特斯拉FSD的争议不断形成了对比。 更关键的是产业链掌控力,和欧美车厂习惯的“拼装式制造”不同,比亚迪走的是全栈自研、全链整合的路子。 从巴西和非洲的锂矿、稀土矿,到芯片、屏幕、电机,再到自己的汽车运输船队,几乎从矿山到轮胎的所有环节都自己做。 这种垂直整合让它能把成本压得很低,比如在中国市场,最低售价的“海鸥”还不到1万美元,而美国最便宜的电动车也要超过3万美元。 市场表现也能说明问题,2024年,比亚迪正式超过特斯拉,成了全球销量第一的电动车品牌,2025年上半年这个领先优势还在扩大。这种结构性的成本优势和市场认可度,让《纽约时报》都直言,美国制造商根本招架不住。 但美国人想买比亚迪,并不容易。 《纽约时报》在文章里说得很直接:不是比亚迪进不来,是美国政府不让进,美国给比亚迪加了翻倍的关税,筑起贸易壁垒,还拿“国家安全风险”当理由加大审查力度,甚至通过政治施压阻止中国车进入本土市场。 有意思的是,美国汽车市场这些年的变化挺大。 以前总有人说美国是“成熟的汽车市场”,美国人懂车、买车便宜、性价比高,现在这些说法早就过时了。 现在的美国汽车市场,被不少人看作“洼地”,消费者花好几万美元,可能买到的只是全塑料内饰、钢轮毂、卤素灯的日系车,配置简陋得像“破烂毛坯”。 反观中国市场,9万块的国产车就能配上前后空调、智能语音、自适应巡航这些配置,连外资品牌在国产车企的压力下,都得提高配置和智能化水平。 不过,《纽约时报》的评价也带着自己的立场。 它这么夸比亚迪,一方面是为了反对特朗普及其党徒的政策,毕竟特朗普集团不仅自己不发展新能源,还放弃在电力领域和中国竞争,被《纽约时报》痛批是“缩头乌龟”政策。 另一方面,字里行间也藏着羡慕,为什么这么厉害的企业没出现在美国? 和国际上的认可不同,国内对此事的看法要复杂得多。 《纽约时报》的报道出来后,不少中国粉丝跳出来反对,说特斯拉才是最好的,还提到比亚迪有不少质量问题。 其实,这种差异也不难理解,在国际市场上,比亚迪要和全球品牌正面竞争,靠的是技术、价格和产业链优势,自然能获得认可。 而在国内市场,消费者接触得更久、更深入,对细节的要求也更高,加上市场上选择多,有不同声音也正常。 但无论如何,从全球销量到技术突破,比亚迪能走到今天,确实不容易。 对此,你有什么看法?

0 阅读:57
红尘里面看

红尘里面看

红尘旧梦情难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