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0年,毛主席正在拆阅群众来信,其中一封信来自无锡,署名为“吴启瑞”,毛泽东确信自己并不认识这位妇女,但他拆开信封后,目光却在触及第一页上某个名字时久久无法移开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1950年夏天,北京中南海的清晨,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办公桌上,毛泽东一如往常开始处理成摞的信件,这些信来自各地,有的反映政策问题,有的请求帮助,那天,一封信被他特别留意了下来,并不是因为写信人名字熟悉,而是因为信封上那个地址——无锡市大成巷四号。 他盯着这个地址看了很久,脑海里慢慢浮现出一个人的名字,那是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时的数学老师王立庵,当年,他对数学兴趣不大,成绩总是拖后腿,王先生却没有责备他,而是经常课后留下来单独辅导,他记得那个夏天,王老师甚至请他住到家里,一边吃住一边补课,那段时间,他才真正开始理解自然科学的逻辑,也慢慢明白了知识的厚重与广阔。 更让他难忘的是1915年暑假,他没回家,整整两个月就在王老师家学习,王老师不仅教他解题,还借他课外书,还陪他讨论物理现象,临别时,王先生送了他一本笔记本,里面密密麻麻写着数学公式和推导过程,他把那本笔记保存了很多年。 1919年他筹备文化书社时,资金短缺,眼看就要办不下去,是王立庵拿出五百块银元,亲自送到他手上,那在当时,是普通家庭一年的积蓄,他记得王先生说过:“你要做大事,不能被钱绊住,”这句话他一直记在心里。 现在,几十年过去,一封信又把他拉回了那个朴素却温情的年代,信是王立庵的儿媳吴启瑞写的,她在信中讲述了自己的境况,丈夫王人路两年前去世,留下她一个人抚养八个孩子,她是师范附小的一名教员,每月四十块钱工资,连米都快买不起了,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最小的才三岁,最大的已经十七,有一次,孩子打卡介苗,出了严重反应,家里连看病的钱都没有,她说,她已经没有别的办法,只能写信给毛主席,希望能帮孩子们安排入读干部子弟班,那样可以管吃管住,也能继续上学。 毛泽东看完信,有些沉默,他知道王人路,是他学生时代的同学,王老师的儿子,当年一起讨论时事、交换读书笔记的身影还历历在目,他知道,这封信不是在博取同情,而是真正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,他提笔在信上批示,让华东局尽快处理,并特别指出“八口之家全赖一人薪资”,要求妥善安排。 批示很快送到苏南区委书记陈丕显手上,干部子弟班当时条件有限,名额早已排满,但面对这样的情况,不能不想办法,于是,组织决定破例,安排吴启瑞的三个孩子在她所在的附小免费上学,并每学期发放生活补助,虽然不是原先请求的安排,但却在现实条件下做到了最实在的帮助。 吴启瑞收到通知那天,刚刚从讲台上下课,她的手还沾着粉笔灰,看到信上的红色批示时,整个人愣住了,她没想到,真的会收到回应,更没想到毛主席会记得三十多年前的那段师生情,那一刻,她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温暖,她用补助钱先去买了米和菜,回家那天破天荒地做了一顿红烧肉,孩子们围着锅边等,锅盖一掀,屋里都是香气。 日子仍然艰难,但不同的是,她不再孤立无援,孩子们上了学,有了书读,身体也慢慢强壮起来,她继续在附小教书,一边教学生,一边带大自己的孩子。 时间到了1960年春天,毛泽东在上海调研时,忽然问起吴启瑞的近况,工作人员立即去联系,很快安排她从无锡前往上海见面,那天,她穿着最体面的衣服,手里拿着那封批示信,进了锦江饭店。 她见到毛主席的时候,显得很拘谨,但毛泽东只是微笑着,从抽屉里拿出一张老照片,那是湖南一师的合影,王立庵站在讲台旁边,他自己则坐在第三排,他把照片递给她,又从桌上取出一个信封,里面装着一千元稿费,他说,这些钱是写文章挣来的,希望能帮孩子们添添衣裳买买书。 这一千块,在那个年代是一笔巨款,相当于她两年的工资,她把钱分成几份,先给大儿子买了医学院课本,又给二儿子做了棉袄,还给最小的买了算盘,剩下的钱,她小心翼翼地存进银行,每月靠利息补贴家用。 这些年里,孩子们一个个长大,考上大学,参加工作,老大成了医生,老三支援西部,退休时被评为先进党员,二女儿一辈子在无锡教书,直到六十多岁才离休,家里最小的孙子考上了南京理工大学,成了一名副教授,他最喜欢讲的,就是那封信的故事。 2019年,那封毛主席的批示信被无锡市档案馆公开展出,玻璃柜前常常站着一群学生,讲解员说:“这不是一封普通的信,而是两代人之间的情义,是国家对人民的回应,”孩子们听得认真,有的还在小本子上记下“王立庵”这个名字。 信息来源:中新网——毛泽东两次回信并接济无锡一位8个孩子单身妈妈
1950年,毛主席正在拆阅群众来信,其中一封信来自无锡,署名为“吴启瑞”,毛泽东
炎烬
2025-07-10 03:52:02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