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英国不欢迎我。” 2022年,乱港分子何依琼,决定从香港移居至英国。然而,仅在抵达英国之后仅过了半年,她便选择了自我了断结束了生命,临死之前,她还特意写下了遗书。 遗书的最后一个句号,像枚生锈的图钉,把 2022 年伦敦的秋阳钉在了何依琼的公寓桌上。 半年前她拖着行李箱走出希思罗机场时,BNO 护照在掌心发烫,以为那是通往自由的船票,却没料到终点是间月租九百英镑、没有独立卫浴的老公寓。 警察破门而入时,她躺在床上,睫毛上还沾着未干的泪痕,桌上的账单叠得整整齐齐,最上面那张是 electricity bill(电费单),红色的催缴印章像道血痕。 港大图书馆的落地窗前,23 岁的何依琼曾在这里写论文,标题是《国际干预与地区自治》。 阳光透过玻璃落在她的笔记本上,字里行间全是日内瓦湖畔的风 —— 那时她刚从日内瓦大学交换回来。 胸前挂着红十字会的实习徽章,和教授讨论 “全球治理” 时,眼睛亮得像维多利亚港的霓虹灯。 母亲给她寄来的杏仁饼放在旁边,油纸袋上印着 “香港制造”,她掰了一块放进嘴里,说 “等毕业就去联合国工作”。 2019 年的街头,她举着英文标语站在最前排。外媒的镜头对准她时,她下意识理了理剑桥大学的纪念围巾 —— 那是父亲送的生日礼物,如今成了她 “国际视野” 的装饰。 她给纽约时报写稿,把街头的混乱包装成 “争取权利的抗争”,字里行间避谈纵火与破坏,只说 “年轻人的声音需要被听见”。 港独平台把她的照片置顶,称她是 “连接东西方的桥梁”,她看着那些赞美,仿佛已经站在了诺贝尔和平奖的领奖台上。 国安法通过那天,她在香港的公寓里连夜打包行李。书架上的《联合国宪章》被塞进箱底,取而代之的是一叠加密通讯记录和境外资金流水。 母亲打来电话哭着劝她 “回家认错”,她对着话筒吼 “你们不懂什么是自由”,挂掉电话时,看见镜子里的自己,眼眶红得像被揉皱的英国国旗。 飞往伦敦的航班上,她翻看朋友圈,昔日一起 “抗争” 的伙伴们要么被捕,要么像她一样逃向欧美,有人在评论区发 “伦敦见”,后面跟了个笑脸表情。 里士满区的公寓楼,墙皮剥落得像她日渐憔悴的脸。她第一次去面试时,穿了在香港常穿的西装,面试官扫过她简历上 “香港大学” 的字样,突然问 “你对国安法怎么看”。 她攥紧了公文包,里面是她给外媒写的稿件剪报,此刻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。 后来她去女性慈善机构打杂,薪水勉强够交房租,同事们用带着伦敦腔的英语议论 “那些 BNO 移民抢了我们的工作”,她假装听不懂,低头擦着咖啡机上的奶渍。 2022 年深秋的雨,下得比香港的台风雨还冷。她在公寓里数着硬币,够不够买一块面包。 手机里弹出香港朋友的消息,说 “以前常去的茶餐厅重新开业了,奶茶还是老味道”,她盯着屏幕看了很久,手指悬在 “回复” 键上,最终还是按了锁屏。 窗外的梧桐叶落满阳台,像她在日内瓦参加模拟联合国时,代表们丢下的弃权票。 那时她以为自己掌握着话语权,如今才明白,在别人的国家里,她连说 “冷” 的资格都没有。 遗书摊在桌上,字迹被雨水洇得发蓝。“半年多没工作、没朋友、只吃一顿饭”,每一个字都像她在港大辩论会上被驳倒时的窘迫。 她没提在香港的父母,没提那些一起喊过口号的伙伴,只反复写 “英国不欢迎我”。 警察收走遗书时,发现背面用中文写着 “想吃碗云吞面”,墨迹浅得几乎看不见,像是怕被人发现这份藏在 “自由” 面具下的乡愁。 消息传回香港,曾经追捧她的港独平台连夜删除了所有关于她的痕迹,仿佛她从未存在过。有人翻出她在街头演讲的视频,下面的评论从 “英雄” 变成了 “傻子”。 母亲在整理她遗物时,发现箱底那本《联合国宪章》里夹着张照片,是她 18 岁生日时在香港迪士尼拍的,举着棉花糖笑,背景里的城堡灯火通明。 伦敦的公寓很快有了新租客,没人知道这里死过一个叫何依琼的女人。 只有偶尔下雨的夜晚,隔壁的老太太会想起那个总是独来独往的亚裔女孩,说 “她总对着窗外发呆,像在找什么东西”。 而她找的那个 “自由”,终究像场幻觉,来时轰轰烈烈,去时悄无声息,只留下一句冰冷的遗言,钉在异国他乡的秋阳里。
“英国不欢迎我。”2022年,乱港分子何依琼,决定从香港移居至英国。然而,仅在
锴锐说科技文化
2025-07-08 21:27:33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