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4年,国家给石家庄造纸厂下达了年利润17万元的任务,厂领导却由于连年亏损不敢接下,销售科长马胜利却在厂门前贴出《向领导班子表决心》,希望能够承包造纸厂! 1984年的石家庄造纸厂,日子过得真叫一个惨。连续三年亏损,账面红得像过年贴的对联,工人们工资都发不下来,厂子眼瞅着要关门大吉。国家那年给下了个硬指标:一年赚17万元利润。厂领导班子一看这数字,腿都软了,谁敢接这烫手山芋啊?毕竟连年亏本,设备老旧,市场也不景气,17万对他们来说像是天文数字。就在这时候,马胜利站了出来。 马胜利,销售科长,厂里一个不起眼的中层干部。别看职位不高,他却是厂里少有的“活人”。干销售这些年,他跑过市场,攒了点人脉,对纸张行情多少有点门道。别人眼里,这厂子是死局,可他偏偏不信邪。1984年,他在厂门前贴出《向领导班子表决心》,公开喊话要承包造纸厂,还立下军令状:一年赚70万利润。这可不是小数目,比国家任务高出整整4倍多!全厂上下都懵了,这家伙是疯了还是真有本事? 马胜利敢这么干,不是瞎逞能。他心里有本账。第一,当时国家正推改革,承包制刚开始试水,政策上给了口子,能让他放手干。第二,他跑销售时发现,市场上纸张需求其实不低,尤其是低端包装纸,厂里完全能做,就是没人敢闯。第三,他看准了厂里的问题:管理稀烂,效率低下,工人没干劲。只要把这些理顺了,翻身不是没戏。 他提出承包后,厂领导也没啥招了,干脆死马当活马医,同意让他试试。马胜利接手时,厂里就剩一堆破设备和一群蔫了吧唧的工人,但他没退缩,直接撸起袖子干。 马胜利上台第一件事,就是整顿管理。以前厂里干活像散兵游勇,谁也不管谁,效率低得要命。他定了新规矩:按产出算工资,多干多得,少干少拿。工人一听有钱赚,眼睛都亮了,干劲立马上来。 他没傻乎乎地守着厂子等订单,而是带着销售队跑出去找客户。凭着之前的人脉,他很快接了几笔包装纸的大单子。别看这纸不高级,可市场需求大,利润薄但量多,硬是把流水撑起来了。 厂里设备老得掉牙,马胜利没钱换新的,就组织工人修旧的,能用的绝不扔。他还找来几个懂技术的老工人,边修边改,硬是让破机器又跑起来了。产量一上去,成本自然就降了。 他还盯着每一分钱花哪了。原材料采购,他亲自去谈价,能省则省;厂里水电浪费,他盯着改流程。别小看这些细节,一年下来省的钱真不少。 1984年底,马胜利交出了答卷:石家庄造纸厂不仅扭亏为盈,还赚了70多万利润,比他承诺的还多一点。这下子,全厂都服了,国家任务17万在他眼里跟玩似的。他用事实证明,这厂子不是救不活,是得看谁来救。 当然,这一年他也不是没付出代价。马胜利几乎天天泡在厂里,嗓子喊哑了,人瘦了一圈。工人刚开始还不买账,有人偷懒,有人背后骂他“抠门”。跑市场时,他还得低声下气求客户,碰壁是常事。可他硬是咬牙顶住了,没退半步。 更别提,当时承包制刚起步,政策还不明朗,他这步棋走得险,要是失败了,不仅自己得背锅,厂子也彻底完了。好在他赌对了,成了改革浪潮里的一面旗。 1984年的成功,让马胜利名声大噪,后来他当了厂长,还成了全国知名的改革典型。可人红是非多,后期厂子又遇到新问题,市场变了,竞争大了,他的招数不灵了。到晚年,他渐渐淡出视线,日子过得平平淡淡,甚至有点落寞。 马胜利的故事,讲白了就是胆大、心细、敢干。他抓住了改革的机会,也靠自己摸爬滚打把厂子救活了。但也得说,他那套办法放当时行,后来越来越不管用。市场一变,厂子没跟上,辉煌也就昙花一现。这说明啥?光靠个人英雄主义不行,改革得有长远眼光,还得跟得上时代。
这样的女子根本不配做母亲!26岁女子黄某某打零工时与工人发生关系意外怀孕了,接下
【39评论】【55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