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克思作为犹太人,他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民族的,他说:“犹太人的世俗道德观就是自私自利,他们的世俗信仰就是讨价还价,他们的世俗上帝就是金钱。犹太人的真正上帝是汇票。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在历史的长河中,很少有哪个民族像犹太人一样,总能搅动世人最极端的情感,他们曾是颠沛流离的受害者,博得无数同情。 谁能想到今天,却越来越多地被贴上“加害者”的标签,这种形象的惊天逆转,根源究竟在哪? 而出身犹太家庭的思想家“卡尔·马克思,”面对自己的民族,也曾抛出过那句著名的论断:“犹太人的世俗上帝就是金钱,他们的真正上帝是汇票。” 这番话听起来刺耳,像是一种诅咒,这到底是出于一个犹太人对同胞的失望,还是藏着更深的用意? 想要了解这一点,得先看看犹太人的历史,他们的祖先是游牧民族,后来几次建国,又几次被灭。 特别是罗马帝国摧毁圣殿后,他们彻底失去故土,开始了长达千年的大流散,仿佛又回到了漂泊不定的“游牧”状态。 然而,在这漫长的岁月中,深入骨髓的犹太教信仰维系着他们的民族认同,此信仰极具凝聚力,使他们于苦难里抱团取暖,坚拒被同化。 不过,这套信仰也是一把双刃剑,其中“上帝选民”的观念带有强烈的排他性,加上教规要求信徒忠于本民族而非外族,这让他们很难真正融入所在社会,成了“永远的局外人”。 也正是这种被排斥的“局外人”身份,将他们推向了一条独特的生存之道,在那个土地和公职都对他们紧闭大门的欧洲,金钱成了唯一可靠的生存工具。 当基督教会禁止信徒放贷取息之际,犹太人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,从而更为大胆地涉足金融与高利贷业务。 慢慢财富积累起来了,但仇恨也随之而来,“贪婪”、“狡猾”、“唯利是图”的标签,就这么牢牢地贴在了他们身上。 但这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,便很难撕下,甚至连后来的鸦片战争,都有人将其归咎于犹太资本家对暴利的追逐。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,马克思撰写了《论犹太人问题》,他虽然是犹太后裔,但却对本民族毫无偏袒,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剖析论述。 这并非无的放矢,当时,德国学者“鲍威尔”主张,犹太人要想获得解放,就必须放弃犹太教,成为纯粹的“人”。 但马克思看得更深,他认为问题不在于宗教,而在于产生这种宗教现象的世俗基础,也就是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。 所以,当马克思说“犹太人的世俗上帝是金钱”时,他其实是在说,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神就是金钱,因为在他看来,犹太人表现出的那种“讨价还价”和“自私自利”,并非其民族本性,而是资本主义逻辑的极致体现。 犹太人只是一个缩影,一面镜子,照出了整个社会被金钱奴役的现实,因此,马克思的批判与其说是针对一个民族,不如说是拿这个最典型的案例当靶子,来轰击资本主义的根基。 他希望解放的,不只是犹太人,而是所有被金钱异化的人,他的批判,其实也是一种唤醒,既是对犹太民族,也是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。 即便放到今天,马克思这段话的争议性也丝毫未减,批评者认为他言辞刻薄,难脱反犹嫌疑,支持者则辩护说,他的核心目标始终是解剖资本。 客观来看,他的语言或许沾染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反犹情绪,但这并不妨碍他思想的穿透力,毕竟,他所揭示的金钱逻辑,直到今天依然有效。 当然,今天的世界格局已大不相同,以色列早已是科技和军事强国,国际社会对犹太人的看法,也确实完成了从“受害者”到“加害者”的戏剧性转变。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,他们那套在逆境中形成的生存智慧,在掌握权力后,显得极具攻击性,与现代国际秩序格格不入。 同时,这也提醒我们,任何民族在特定环境下都可能被标签化,而这些标签往往与经济和生存状态脱不开干系。 一个民族的生存之道,既可能是他们的护身符,也可能成为他们的墓志铭,面对这样一个复杂、矛盾而又充满争议的民族,任何简单化的评判,恐怕都是一种懒惰。 而马克思的深刻之处在于,他透过一个民族的特殊困境,看到了全人类的普遍问题。 在金钱的逻辑无孔不入的今天,我们是不是也该想一想,自己是否也活在“讨价还价”的世俗信仰里。 【信源】红色文化网——拥有犹太血统的马克思,为何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犹太人身份?
马克思作为犹太人,他是这样评价自己的民族的,他说:“犹太人的世俗道德观就是自私自
时光旧梦远
2025-07-07 15:02:13
0
阅读:5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