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英九从大陆刚回去没几天,7.4就预告暑假又要来,每次整的动静都不小,可雷声大不

罗普娱记 2025-07-07 10:34:57

马英九从大陆刚回去没几天,7.4就预告暑假又要来,每次整的动静都不小,可雷声大不下雨,只谈交流不谈统一,总是老一套。 马英九从2023年第一次带着台湾青年回湖南老家祭祖开始,他的访问路线就没离开过文化和历史。他带学生去敦煌看莫高窟的壁画,到西安拜黄帝陵,还让两岸年轻人一起参加“中华文化研习营”。 这些活动确实让台湾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了大陆的文化底蕴,比如2025年在敦煌的活动现场来了1200多人,创下了15年来的新高。但问题是,文化交流搞了这么多次,两岸在政治上的分歧还是没缩小。 马英九自己也清楚这一点。他在2025年6月的访问中,突然在敦煌脱稿说了句“两岸要和平民主统一”,结果这句话成了整个行程最受关注的焦点。 可说完之后,他又赶紧解释这是“临时加的内容”,显得很谨慎。这说明他心里明白,在台湾岛内谈统一是个烫手山芋,稍微说错话就会被民进党攻击。 这和他的政治立场有很大关系。马英九一直坚持“九二共识”,也就是两岸都承认一个中国,但各自表述。这种“不统、不独、不武”的态度,让他在两岸之间走钢丝。一方面,他要和民进党划清界限,反对“台独”;另一方面,他又不敢明确支持统一,生怕得罪台湾内部的“独派”势力。 更关键的是,马英九背后的国民党本身就有“恐统症”。2024年台湾选举的时候,马英九因为说了句“要信任大陆”,蓝营候选人居然不让他上台演讲,怕他影响选票。这种政治压力让马英九只能在文化交流上打转,不敢触及统一这个核心问题。 大陆一直对马英九的访问持开放态度。国台办多次表示,欢迎他来交流,还主动提供协助。比如2025年他访问甘肃的时候,大陆安排他参观光电产业园,还延长了讲解时间。这说明大陆认可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,也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增进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了解。 但大陆的底线很清楚:任何交流都不能离开一个中国原则。国台办主任宋涛在会见马英九时就明确说,“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、一家人,家里的事都好商量”。 言外之意,商量的前提是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。马英九虽然坚持“九二共识”,但他回避统一的态度,和大陆的期望还有差距。 民进党对马英九的态度一直很敌视。赖清德上台后,公开把“亲近大陆的人”称为“杂质”,还加大了对统派的打压。 2025年马英九在敦煌谈统一后,赖清德马上抛出“两岸并购说”,把大陆比作大公司,台湾比作小公司,声称“并购要谈条件”。这种言论表面上是反驳马英九,实际上是在岛内制造对立。 国民党内部对马英九的态度也很微妙。虽然马英九在深蓝选民中还有影响力,但国民党高层对统一议题一直避而不谈。 2025年他结束访问回台湾时,国民党副主席夏立言到机场接机,两人边走边聊看起来很和谐,但党内始终没人公开支持他谈统一。这种沉默其实反映了国民党的困境:既想利用马英九的影响力争取中间选民,又怕得罪“台独”势力。 文化交流确实能增进感情,但解决不了政治问题。马英九带学生参观故宫、中山陵,能让台湾年轻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,但他们回到台湾后,还是会被民进党灌输“去中国化”的教育。 比如台湾的历史课本把中国史改成“东亚史”,把“中华民国”称为“国家”,这种长期的文化割裂,不是几次访问就能扭转的。 更重要的是,马英九的访问缺乏实质性成果。他每次都强调“九二共识”,但民进党根本不承认;他推动两岸青年交流,但台湾当局却限制陆生赴台。2023年他好不容易促成大陆学生访台,结果民进党又搞出“小明事件”,故意制造对立。 解决两岸问题,光靠文化交流是不够的,必须直面政治议题。大陆一直主张“和平统一、一国两制”,但前提是台湾承认一个中国原则。马英九虽然反对“台独”,但他主张的“和平民主统一”,实际上是想在现有框架下维持现状,这和大陆的统一目标有本质区别。 真正的统一需要两岸在政治上达成共识。比如,大陆提出的“两制”台湾方案,就是希望台湾在一个中国原则下,保留自己的社会制度。但马英九和国民党一直回避这个问题,反而强调“不统、不独、不武”,这实际上是在拖延统一进程。 马英九的访问有一定积极意义,至少让两岸保持了对话的渠道。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,交流不能代替统一。 如果马英九真的想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,就应该勇敢地站出来,明确支持统一,而不是躲在文化交流的背后。毕竟,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,只有实现统一,才能真正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果。

0 阅读:0

猜你喜欢

罗普娱记

罗普娱记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