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0年毛主席得知董健吾是儿子救命恩人,指示陈赓:赶紧让他出山 “1960年10月16日早上,主席,我想见见‘王牧师’。”斯诺压低声音提出请求。毛泽东闻言微微皱眉——“王牧师”是谁?很快,警卫传回消息:斯诺心心念念的老友,其实叫董健吾。 这名字让毛泽东愣了片刻。调查材料一页页翻来,熟悉的线索突然串联:瓦窑堡时出面联络国共的那位密使、上海中共中央特科里陈赓最信任的“红牧师”、曾经收留毛岸英兄弟的人,竟然都是董健吾。毛泽东轻叹:“这人怪得很,却是真功臣。”于是,他对陈赓下令:“赶紧把他请回来。” 谁能想到,眼下这位住在上海弄堂里给街坊推拿糊口的八旬老人,曾三次改写中共隐蔽战线的命运。时间若拨回到1890年,他还只是青浦董家的牧师少爷。圣约翰大学的神学院毕业,让他拥有“神职”这一最天然的合法身份。借此,他在租界、警署、商会、青帮间穿梭,既讲《圣经》也聊时局,宋子文、顾维钧这些风云人物都跟他点头称兄。 1927年国共分裂,宋子文亲自驱车上门游说,希望他到蒋介石麾下效力。董健吾笑着推托,随后悄悄坐火车去了西安。表面是赴圣公会教堂布道,实际上在地下党员浦化人的引荐下,与冯玉祥、李德全结识。在冯部,他一手拿十字架,一手散播革命火种,伙食堂、军官夜校、礼拜堂里都能听见他谈“新中国”的模糊雏形。士兵们背地里称他“红牧师”,蒋介石暗线却将他的名字列进了黑名单。 身份暴露后,董健吾借冯玉祥安排,辗转回沪。陈赓早听说他既懂洋文又混得开,立即吸纳进中央特科。1929年秋,叛徒白鑫横行上海滩。董健吾利用神父的名片出入舞厅、酒吧,硬是摸清白鑫出没的和合坊。那晚,特科“红队”一举击毙白鑫,陈赓拍拍他的肩:“教堂钟响,也能配合枪声。” 上海烽火最烈时,一桩私事落到了他的肩头。1930年,杨开慧牺牲,毛岸英兄弟需要隐秘安置。周恩来将孩子送到大同幼稚园,园长正是董健吾。白色恐怖扫荡幼稚园,董健吾身份再度暴露,被迫躲到霞飞路古玩店楼上。街口追兵的汽笛声里,他让妻子四处打听孩子下落,终于把两个骨瘦如柴的男孩接回家。 岳母嫌麻烦,他只得把兄弟俩托付给前妻黄慧英,并嘱咐:“他们叫杨永福、杨永寿,千万别问。”日子艰难,孩子们卖报、挨打、饿肚子。毛岸青因为巡捕的一记耳光,脑袋撞地昏迷,从此落下神志障碍。董健吾却无法久留——1932年,组织调他去江西,再往陕北,联系苏区与上海地下交通。别离时,他摸摸毛岸英肩膀:“再苦别丢了骨气。” 1936年初夏,宋庆龄托他护送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。两人在西安十字路口碰头,对暗号“红苹果”后,董健吾带斯诺换装、夜行,避开层层封锁。斯诺后来写道:“那位华人牧师用圣徒的镇定掩护着战士的胆略。”而董健吾只淡淡回一句:“我不过是送信的人。” 同年,他抵达瓦窑堡,向林伯渠汇报:“毛主席的孩子在我上海的家中。”林伯渠握住他的手,连说三次“谢谢同志”。可战火未息,孩童无法北上,董健吾只得再次南下。此后数年,他跟潘汉年并肩,组织情报、掩护干部,被誉为“地下交通线上的活地图”。 新中国成立,他本该高调现身,却误陷“潘汉年案”。1951年被捕,六年后无罪释放,带着一身旧伤在青浦开小诊所。对外,他自称退役牧师,偶尔给乡邻讲几句英文福音,没人知道他曾在黎明之前扛过多少危险。 直到斯诺再访北京,提起“王牧师”那一刻,历史齿轮突然反转。毛泽东批示飞至上海,陈赓亲自登门。巷口,陈赓抬手敬礼:“董先生,党中央请您回城。”董健吾笑了,拄着拐杖仍站得笔挺:“组织没忘我,我就还能发光。” 1961年春,他被任命为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参事,偶尔为年轻干部讲述隐蔽战线往事。谈起毛岸英,他只说一句:“那孩子比我高、走路比风快。”1970年12月12日深夜,董健吾病逝,桌上摊着一本英文圣经,夹页是毛岸英1950年寄来的那封信,字迹已泛黄。 有人统计过,他在生死边缘救过多少“同志”与“朋友”,答案没人能说准。可那年深冬,总理悄悄吩咐有关部门:“他的一生,不写传奇,也自成传奇。”
邓小平晚年忆三陈:最痛惜陈赓,最心疼陈再道,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,1903年出
【2评论】【30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