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6年,滕西远私藏两支手枪,民警让他上交,可他却说:“这两支枪,一支是粟裕大将给我的,一支是开国中将给我的,你们要哪支?” 1996年的一个清晨,山东莱芜市公安局接到群众举报,称辖区内一位老人家中藏有枪支,按照当时的《枪支管理条例》,这是一件需要立即处置的要案。 当民警找到这位71岁的老人滕西远时,事情却出现了转机,只见他从一个陈旧的木箱中,郑重其事地取出两把用油布仔细包裹的两把驳壳枪,以及一张1982年解放军6202部队核发的持枪证。 滕西远这一举动,让在场的民警都愣住了,人群中不知谁低语了一句:“这老先生,来历不简单啊。”只见那两把驳壳枪被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,滕西远动作缓慢但极稳,像在呵护一件传世珍宝。这木箱也年头不小,表层的漆已经脱落大半,显露出岁月的痕迹。滕西远把枪放在桌上,又从箱子深处掏出一张微微泛黄的持枪证,那是个长方形的小本,边角已经磨得圆润。 滕老先生的面色很平静,眼神深邃,就像藏着许多故事的古井。他用略带沙哑的嗓音说:“这两把枪,一支是粟裕大将给我的,一支是开国中将给我的,你们要哪支?”在场的人听得一愣,粟裕大将、开国中将,这些在书本上才能看到的名字,竟和眼前这位老人扯上了联系。 滕西远缓缓坐下,开始讲起了他年轻时的事儿。滕西远是1945年参加的新四军,那时候他才19岁。粟裕大将是他的直接领导,有一次战斗中,滕西远表现英勇,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。战斗结束后,粟裕亲自将这把手枪交到他手中,说:“这枪,你拿着,以后立更多功。”滕西远当时激动得说不出话,只是紧紧握住枪,暗暗发誓要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。 另一把枪则来自开国中将。解放战争中,滕西远所在的部队负责一次重要的运输任务,途中遭遇敌军伏击。滕西远拼死保护物资,与敌人展开激烈交火。任务完成后,开国中将特意把这把枪送给他,以表嘉奖。滕西远回忆起这些往事,眼中闪过一丝光芒,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。 民警听完滕西远的讲述,沉默了。他们深知,这两支枪对滕西远来说,意义非凡。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来自两位高级将领的馈赠,更是因为它们承载着滕西远的青春岁月、战争记忆和对国家的忠诚。 然而,面对法律规定,民警也陷入两难。他们明白滕西远对枪支的感情,但法律是严肃的,必须遵守。滕西远似乎也察觉到了民警的纠结,他微微一笑,主动说道:“我知道国家现在对枪支管理很严格,我不能因为个人感情就违反规定。我愿意上交这两支枪,但希望能保留它们的历史,让后人知道这两支枪背后的故事。” 民警们深受感动,他们决定将情况如实上报,并建议建立一个专门的档案,详细记录这两支枪的来历和滕西远的事迹。最终,这两支枪被妥善收藏在当地的纪念馆中,成为历史的见证。 滕西远的故事在山东莱芜传开了。 有人为他的英勇事迹感到敬佩,也有人对他私藏枪支的行为提出质疑。但无论如何,滕西远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历史的尊重。 如今,这两支枪静静地陈列在纪念馆里,它们不仅是战争的遗物,更是那个时代的见证。滕西远常常坐在轮椅上,由家人推着去纪念馆,坐在那两把枪前,静静地回忆过去。他总是说:“枪是有生命的,它们见证了历史,也见证了我这一生。” 滕西远的故事告诉我们,历史是鲜活的,它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,更是无数个像滕西远这样普通又伟大的人用生命书写的故事。我们要尊重历史,铭记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,同时也要遵守法律,让历史在新的时代继续传承下去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女子去派出所办理业务,当女民警在电脑里调出她的户籍信息后,女子突然站起来,眼睛紧
【2评论】【4点赞】
黄荣敏
[点赞][点赞][点赞][点赞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