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风起云涌的中国革命进程中,袁文才被错杀是一起影响深远的悲剧事件,毛主席对此事的态度,深刻反映出他对革命同志的珍视、对错误行为的反思,以及对革命事业的长远思考。 袁文才出身绿林,却怀揣革命理想。1927年秋收起义后,毛泽东领导的部队面临严峻考验,袁文才与王佐等地方武装及时伸出援手,为工农革命军提供落脚点与补给,助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功创建。毛泽东十分清楚袁文才对革命事业的重要价值,他坚决反对用武力消灭袁文才和王佐部,积极开展团结与改造工作,如派何长工联系袁文才,还赠枪、送银元,展现出尊重与信任,致力于汇聚各方力量投身革命。 1930年2月,在复杂历史背景与多种因素作用下,袁文才被错杀。消息传至赣南,正在转战的毛泽东痛心疾首,他顿足长叹“这两个人杀错了!” 这声长叹,满含对袁文才、王佐的深厚情谊,以及对错误行径的强烈愤慨。在毛泽东心中,袁文才和王佐虽曾有绿林背景,但早已投身革命,在井冈山斗争时,坚定执行党的命令,是忠诚的共产党人,为革命立下汗马功劳。1936年,毛泽东在与埃德加·斯诺交谈时,再次肯定袁文才、王佐的革命功绩,有力申诉了这起冤案。1965年重上井冈山时,毛泽东特意接见两人家属并合影,紧握袁文才遗孀谢梅香的手表达缅怀 ,让烈士家属和群众感受到党中央的尊重与铭记。 毛泽东对袁文才被错杀事件的态度,不仅是惋惜与痛心,更上升到对党内“左”倾错误路线的深刻反思。他深知正是“左”倾路线的错误,才导致这场悲剧,给革命事业带来巨大损失。这一事件成为他日后不断强调正确执行党的政策、注重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的重要历史教训。
邓小平晚年忆三陈:最痛惜陈赓,最心疼陈再道,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,1903年出
【2评论】【27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