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俄为什么要站在一起?其实有个俄罗斯的精英已经说出了答案。俄罗斯政治家康斯坦丁·

瑶光沐蕙芷 2025-07-05 23:23:37

中俄为什么要站在一起?其实有个俄罗斯的精英已经说出了答案。俄罗斯政治家康斯坦丁·卡拉切夫对中俄关系说过,他认为中国既不是俄罗斯的盟友,也不是朋友,只是恰好走到一起的“同路人”而已。 而中俄之所以能走到一起,很大程度上就是被美西方给“逼”的。这些年美国一边在贸易、科技上打压中国,一边联合盟友制裁俄罗斯,还在俄乌冲突里拱火递刀。 2024 年,美国推动北约东扩到芬兰,又在亚太拉拢日韩搞军事同盟,明摆着要在亚欧大陆两头围堵。 这种情况下,中俄在联合国、金砖国家这些平台上互相支持,比如 2024 年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乌克兰问题的投票,中俄多次联手否决对俄不利的决议,这不是感情用事,而是为了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里争取更多话语权。 经济上的互补性更实在。中国连续 15 年是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,2024 年双边贸易额达到 2448 亿美元。 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、天然气这些资源,中国则提供汽车、电子产品。像 “西伯利亚力量” 天然气管道,每年能输送 380 亿立方米天然气到中国。 这种 “资源换市场” 的模式让双方都尝到甜头:俄罗斯靠能源出口稳住经济,中国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。 更关键的是,人民币在俄外汇交易中占比已经超过美元,达到 37%,这为两国减少对美元依赖提供了支撑。 地缘政治上,中俄形成了默契的战略配合。俄罗斯把中国看作 “战略后方”,借助中国巩固在中亚的影响力;中国则通过俄罗斯拓展北极航道和欧洲市场。 2025 年,双方签署的边界管理协定,让 4300 多公里边境线成为合作走廊而非冲突地带。 在国际热点问题上,虽然立场不完全一致,但都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。 在乌克兰问题上,中国坚持中立,推动和谈,俄罗斯则希望获得更多国际支持,但双方都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内政,这种 “求同存异” 避免了直接对抗。 卡拉切夫所说的 “同路人”,正是指这种基于现实利益的合作模式。中俄在国际事务中共同应对西方压力,在经济上相互依存,在战略上彼此借重,但双方始终保持着独立的外交政策和战略目标。 这种差异反映出两国合作的局限性,但也凸显了 “同路人” 关系的务实性 —— 合作是为了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,而非绑定成紧密的同盟。 值得注意的是,中俄关系的稳定性源于双方对 “新型大国关系” 的探索。 两国摒弃了冷战时期的阵营对抗思维,通过元首外交、军事演习、能源合作等多维度互动,构建了一套 “不结盟、不对抗、不针对第三方” 的合作框架。 这种模式既避免了传统盟友关系的束缚,又能在关键领域形成合力,为动荡的国际秩序提供了稳定性。正如俄罗斯驻华大使莫尔古洛夫所言,中俄关系已成为大国合作的典范,其核心在于 “平等互利、相互尊重”。 当然,这种 “同路人” 关系并非没有挑战。双方在中亚影响力的竞争、技术合作中的猜忌、国际舆论中的立场差异等问题依然存在。 俄罗斯对中国在中亚的经济渗透有所顾虑,而中国对俄罗斯的技术转让持谨慎态度。但这些摩擦并未动摇合作的根基,因为双方都清楚,在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中,单打独斗只会让各自的处境更加艰难。 回顾历史,中俄关系从盟友到对手再到伙伴的演变,印证了 “利益高于一切” 的现实主义逻辑。 在当前国际秩序加速重构的背景下,中俄的 “同路人” 关系既是应对外部压力的权宜之计,也是探索多极化世界的必然选择。这种关系或许不够浪漫,但却足够务实,在大国博弈的浪潮中为两国开辟了一条生存与发展的道路。

0 阅读:6
瑶光沐蕙芷

瑶光沐蕙芷

瑶光沐蕙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