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55大驱我们都造16艘了,航母却只有3艘,为什么我们不复制粘贴批量生产航母呢?说白了,不是我们不想造,而是那3艘航母全是“临时工”,不值得批量生产。 航母和驱逐舰的定位完全不一样。驱逐舰就像战场上的 “快刀手”,能快速批量建造,形成区域防御网,但航母是 “海上堡垒”,每一艘都是集技术大成的复杂系统工程。 就拿咱们的 055 大驱来说,它虽然先进,但本质上还是传统水面舰艇的升级版,技术路线成熟,建造周期短,成本相对可控,所以能快速“下饺子”。 但航母不一样,尤其是咱们现在的三艘航母,每一艘都带着 “技术试验” 的烙印。 辽宁舰是改装的苏联老舰,山东舰是基于辽宁舰的国产改进版,这两艘滑跃航母说白了就是 “练手” 的,主要任务是培养舰载机飞行员和积累航母操作经验。 真正让咱们实现技术跨越的是福建舰,它虽然吨位达到 8 万多吨,还装上了电磁弹射系统,战斗力比前两艘强得多,但它依然是个 “过渡型号”。 为啥这么说呢?因为它用的还是常规动力,而咱们的终极目标是核动力超级航母! 核动力航母的优势太明显了,续航能力几乎无限,能长时间在远洋部署,而且核反应堆提供的强大电力,能支持电磁弹射、激光武器这些高耗能装备持续运行。 福建舰虽然通过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,用常规动力实现了电磁弹射,技术上已经很逆天了,但它的设计里藏着不少妥协 —— 比如舰岛位置靠中,牺牲了部分甲板调度效率;升降机只有两部,战机转运速度受限;左舷的电磁弹射器还占了降落区域。 这些设计都是为了快速形成战斗力,同时为未来的核动力航母积累数据。 另外,航母的建造和维护成本高得吓人。福建舰造价大约 70 亿美元,这还不包括配套的护航舰艇、舰载机和日常维护费用。 要是现在批量生产福建舰这样的常规动力航母,等咱们吃透核动力技术后,这些航母很可能就成了 “技术过时” 的产品,到时候再淘汰替换,那损失可就大了。 苏联当年就是吃了这个亏,猛造常规动力航母,结果技术迭代后只能眼巴巴看着落后。咱们可不能走这条路。 更重要的是,海军的发展得讲究 “体系化”。航母不是单独作战的,得有驱逐舰、护卫舰、补给舰、舰载机、卫星通信等一整套系统配合。 现在咱们的航母数量虽然少,但每一艘都在验证关键技术,比如福建舰已经测试了电磁弹射、歼 - 35 隐身舰载机、空警 - 600 预警机,甚至还试验了无人机蜂群作战。 这些技术成熟后,未来的核动力航母就能直接 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”,实现战斗力的跨越式提升。 而且,海军培养一支航母战斗群的人员队伍也需要时间,从舰员到飞行员,从指挥系统到后勤保障,都得一步步磨合。 所以说,咱们现在不批量生产航母,不是没能力,而是战略上的 “精打细算”。就像盖楼一样,先打好地基,再一层一层往上盖,虽然慢,但每一步都扎实。 等核动力技术彻底成熟,咱们的造船厂能同时开工多艘 10 万吨级核动力航母时,那才是真正的航母 “下饺子” 时刻。彼时,咱们的航母既能在近海形成强大威慑,又能远洋部署,真正实现 “走向深蓝” 的战略目标! 而现在的三艘航母,就像 “探路者”,帮咱们探明技术方向,积累经验,虽然花了不少钱,但这钱花得值 —— 毕竟,核心技术永远买不来,得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啃下来。
双厂造舰创纪录!五航母压阵太平洋,中国改写海权规则2025年,中国干了一件让
【1评论】【3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