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3年6月的一天,邢燕子被叫去了天津市委组织部。一位负责人不失礼貌地对她说:“新的市委班子成立了,这次就不安排你进常委班子了,不再当市委书记了。” 主要信源:(北方网——邢燕子:一辈子跟党走;政事儿——邢燕子逝世) 在1953年12月初的时候,《人民日报》一篇重要文章提出了一个方法,让年轻的知识分子下乡到农村去参加建设。 这就开启了后来大家都知道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。 在建国后的那二三十年里,大约有两千万青年响应这个号召,去了农村干活。 其中有些人特别优秀,被大家记住了,像郭凤莲和董加耕,都成了出名的模范。 邢燕子也是这群人中的一个代表。 她原名邢秀英,燕子这个名字是她小时候的昵称。 1941年,她在北京出生,但老家在天津宝坻县的司家庄村。 她从小跟着爷爷在农村长大,跟爷爷感情特别深。 她父亲是天津一家搪瓷厂的副厂长,母亲在缝纫厂工作,家里条件挺好的,吃穿不愁。 1955年9月,毛泽东号召知识分子下乡,说农村有大空间让他们施展才华。 这话深深印在邢燕子心里,她暗自决定要当新中国第一批有文化的农民。 初中毕业后,家人和亲戚都劝她去城里工作,凭她的学历找份清闲活不难。 但邢燕子下定了决心,要扎根农村。 父亲是个明白人,最终支持了她。 1958年7月,17岁的邢燕子放弃城市生活,回到司家庄村。 一开始,她主要是陪爷爷,对种地干活不太熟悉,心里有点迷茫。 第二天,她就去找村支书董德林表达决心。 村支书看她年纪小,没让下田,安排她在公社食堂做饭。 邢燕子从没进过厨房,一开始闹了笑话。 有一次煮粥,锅开了粥溢出来,她急得大喊大叫,还是老师傅回来帮忙才解决。 但邢燕子没放弃,勤学苦练,很快学会了做饭的本领。 那时正赶上国家号召大炼钢铁,村里男劳力都去干活了,农村缺人种地。 1959年,全国闹天灾,庄稼减产严重,国家面临困难,得赶紧恢复农业。 邢燕子脑子灵活,在村里办幼儿园照看孩子,让妇女能腾出手干活。 接着,她组织七名妇女成立“妇女生产突击队”,自己当队长,和男人们一样下地开荒。 她改名邢燕子,正式投入生产。 刚开始人不多,村民有点不看好。 可邢燕子带头干,带着妇女们在田里忙碌,慢慢赢得信任,队伍扩大到十六人。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,别的地方闹饥荒,她们却开垦了560亩荒地,粮食多到能自给自足,还能上交国家。 秋天收完粮,她又组织大家编织渔网、草帽卖钱,贴补家用。 冬天别人歇了,她却带人去河里捕鱼。 那年河水结了厚冰,她们用木槌砸开冰窟窿,一网下去能捞百十斤鱼。 虽然天寒地冻,她们的手常被冻裂,但大家干劲十足,一冬天赚了3600块钱,为村里改善生活出了大力。 1960年8月,《河北日报》大篇幅报道了邢燕子的事迹,标题是《邢燕子大办农业》。 省里其他媒体纷纷跟进,没多久《人民日报》也刊文,号召大家学习邢燕子。 一下她就火遍了全国。 9月,诗人郭沫若写了首《邢燕子歌》赞扬她,意思是称赞她奉献青春,在艰苦环境下做贡献。 这年10月,邢燕子入了党。 她出名后,司家庄村成了热点地方,路修了、房子盖了,村民生活好了些。 许多小伙子写信表达爱意,送情书想追她。 村支书着急了,怕她嫁到外地离开村子,赶紧给她撮合对象。 1961年初,邢燕子嫁给了村里的生产队长王学芝。 其实邢燕子起初没那心思,嫌他大六岁,但组织安排和爷爷鼓励,她就同意了。 婚后,邢燕子工作越来越忙,很少顾家。 她担任了不少职务,包括后来当上天津市委书记,白天处理公事,晚上还不忘下地干活。 1964年底,全国人大开会,邢燕子当上执行主席,罕见地以农民身份担此重任。 上任的这段时间,她兢兢业业从未有半分懈怠。 1983年,邢燕子被叫去了天津市委组织部。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她:“由于组织调整,目前不需要你再继续工作。” 要是普通听到这话估计会懊恼,可邢燕子却没有半分怨言。 因为她知道,不管在哪里,是什么职位,只要努力追求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就好。 她脱去光环,和老伴王学芝过普通日子。 他们常去街上散步,邢燕子还上老年大学学书法唱歌,参加秧歌队。 有回企业家让她题字写“傲气、骨气、霸气”,她改写成了“志气、骨气、人气”,解释说做人不能太强硬,要心怀百姓,获得对方认同。 当有人问她从高峰到平凡的感想,她总说自己是普通人,感谢党和人民给的机会。 对此您怎么看呢?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
1970年,毛主席刚到天津,却并未在前来接待他的队伍里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。毛主
【1评论】【4点赞】
用户11xxx08
郭凤莲不是知青
w d 回复 07-08 15:20
准确的说她(郭风莲)不是下乡知青。
胜一
虽为风云人物,可品格还不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