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森原来是红色高棉的一个叛徒,他叛变后,就委身于入侵柬埔寨的越南,表现得是唯命是从、毕恭毕敬。在越南的细心调教下,他的才能获得了释放的机会,他还建立了个“民族解放斗争组织”,逐渐变成了越南扶持的一个傀儡,随后跟着越南部队一起推翻了红色高棉政权。 说到东南亚,一想到柬埔寨,就不能不提到洪森。 他究竟是拯救国家的政治家,还是一个背叛理想的投机者?要看懂这个备受争议的人物,我们得从几十年前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说起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柬埔寨在美国搅动下陷入内战。 当时,年仅18岁的洪森也抱着一腔热血,加入了红色高棉的军队,反抗美国扶持的朗诺政权。 他确实是块打仗的料,作战勇猛,一路从士兵提拔为团长。 可谁知,就在1975年红色高棉拿下金边前夕,他在一起爆炸中永远失去了左眼。 这次受伤不仅让他错过了进城庆祝胜利的时刻,似乎也让他与红色高棉的核心圈拉开了一段微妙的距离。 柬埔寨的噩梦,在驱逐了外国敌人后,就开始了。 红色高棉推行的极端政策,让整个国家变成了一座人间炼狱,近两百万人非正常死亡。 身在东部战区的洪森,眼看同胞的苦难和政权的疯狂,内心愈发不安。 作为一个嗅觉敏锐的军官,他更清楚,这个政权长不了,必须为自己找一条出路。 于是在1977年,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——抛弃一切,叛逃到宿敌越南。 这在当时无异于叛国,但洪森的政治赌博远比表面看起来精明。 他在赌越南肯定会插手,到时候,越南就需要一个对红色高棉内部了如指掌,并且愿意和柬埔寨合作的“自己人”。 事实证明,洪森赌对了。 越南对逃亡中的“红色高棉”军团长给予了特别的重视,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化的政治与外交训练。 而洪森也清楚,单凭自己势单力薄,唯有借力打力,才能扳倒红色高棉。 他与韩桑林等流亡者一拍即合,在越南的支持下组建了“柬埔寨民族团结救国阵线”,等待反攻的时机。 1979年1月,越南大军入境,红色高棉政权兵败如山倒。 在这场战争中,洪森的角色至关重要。 他不仅提供了大量精准情报,还亲自带路,凭借对地形和敌情的熟悉,为越军的快速推进立下了汗马功劳。 而这份投名状,也为他换来了丰厚的政治回报。 他的政治生涯从此平步青云,先是被任命为外交部长,成了当时全球最年轻的外长;33岁那年,更是直接坐上了总理宝座。 当然,代价也同样沉重,“叛徒”和“傀儡”这两个标签,从此也牢牢地贴在了他的身上。 成为总理后,洪森展现了炉火纯青的政治手腕。 起初在越南面前,他表现得顺从听话,堪称模范盟友。 越南推行任何政策,他总是第一个响应,甚至执行得比谁都积极。 可洪森的盘算远不止于此。 他一边利用越南的支持,迅速在柬埔寨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底;另一边,越南人帮他建立军队和警察,他便顺势将这些力量牢牢抓在自己手里。 他深知,靠山山会倒,只有自己的力量才是最可靠的。 更进一步看,当他察觉到越南的影响力可能减弱时,便立刻开始为政治转向布局,暗中与各方势力接触。 这种在权力夹缝中左右逢源的本事,让他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判断,一次次地巩固了权力。 他通过自己领导的人民党,编织了一张巨大的利益网络,将无数支持者捆绑在自己的战车上。 回顾洪森执政的几十年,外界对他的评价也极为复杂。 一方面,他终结了长久以来的战争,使柬埔寨人民生活在和平之中;在他的主导下,柬埔寨经济持续增长,脱贫成了首要任务,国家的教育和网络也发展迅速。 在国际上,他作风强硬,敢于批评邻国、怒怼西方,摆出了一副国家利益捍卫者的姿态。 但另一方面,他身上那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印记,也从未消失。 他被指责打压异己,长期执政也让不少受西方影响的年轻人感到不满。 但“叛徒”这两个字,更是在他的身上挥之不去。 可以说,他脱离红色高棉,既有对极端政策的失望,更有对自身前途的精准算计。 他借助越南的力量推翻一个残暴政权,这个过程尽管充满了争议,但客观上确实结束了一场人道灾难,让柬埔寨走上了和平发展的轨道。 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,一个人的选择究竟是为了救国,还是为了自救?
柬埔寨后面站着的是越南,洪森治理柬埔寨长达38年,他是依靠越南上位的,所以洪森敢
【38评论】【68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