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1年,林徽因叔叔林觉民牺牲后,遗书由友人带回老家,途中遇到土匪,土匪看完遗书后,扑通一声跪倒在地,乞求原谅,最后将行李如数奉还,并一路护送友人离开。 1937年,一份珍贵的遗书在福建山路上险些遗失,护送者林性奎遭遇劫匪,当匪首从洋铁匣中取出泛黄手帕时,原本以为是财宝,却发现是一封家书。 据福建省博物院记载,当劫匪得知这是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《与妻书》后,竟跪地归还所有财物并护送,这个看似传奇的故事,背后是一个24岁青年用生命书写的家国情怀。 林觉民1887年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书香门第,父亲林孝觊是廪生,家境殷实,13岁参加童试时,他在考卷上写下“少年不望万户侯”后离场,这份早年的叛逆精神,预示着他与传统科举道路的决裂。 1905年进入全闽大学堂后,林觉民接受新式教育,经常发表《挽救垂危之中国》等演讲,学监叶在琦曾私下感慨:“亡大清者,必此辈也!”这些记录至今保存在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中。 同年18岁的林觉民曾为逃避包办婚姻出走厦门,但在旅馆遇见寻子心切的父亲后心软回家,这场被迫的婚姻却意外成就一段佳话,新娘陈意映是四品官员之女,不仅精通诗书,更支持丈夫的革命理想。 夫妻二人在“双栖楼”共同生活,陈意映协助林觉民创办女学,自己也放足支持新风,她曾对丈夫说:“君远行必以告妾,妾愿随行。”这句话成为林觉民心中最温柔的牵绊。 1907年,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,在那里加入同盟会,积极参与革命活动,他经常与同志们讨论如何推翻清朝统治,建立共和政府。 1911年4月24日深夜,香港滨江楼内灯火通明,即将参加广州起义的林觉民,在出发前三天写下两封诀别信:一封给父亲,仅30余字,另一封给妻子陈意映。 给父亲的信中写道:“不孝儿觉民叩禀:儿死矣,惟累大人吃苦……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。”言辞简洁却透露出坚定决心。 而写给妻子的千字长信,49次深情呼唤“意映”。他在信中回忆两人的甜蜜时光:“常相对立于庭中,看天上云卷云舒,听檐前雨滴嗒声。”却又坚定表态:“吾充吾爱汝之心,助天下人爱其所爱,故敢先汝而死。” 4月27日,黄花岗起义爆发,林觉民作为“选锋队”成员攻入两广总督署,身中数弹被俘,面对审讯,他慷慨陈词:“大清要我的命,我誓诛大清之心!”连两广总督张鸣岐都暗自赞叹:“此人面貌如玉,肝肠如铁!” 五日后,这位年仅24岁的青年在天字码头从容就义,统计显示,黄花岗起义牺牲的72位烈士中,福州籍多达23人,林觉民与林文、方声洞等并称“福建十杰”。 林觉民牺牲后,噩耗由陈意映之父陈元凯冒险传回福州,此时陈意映已怀孕八个月,全家躲在光禄坊早题巷避难,某夜友人敲门送来遗书,当她读到“汝腹中之物,吾疑其女也……或又是男,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”时,当场昏厥。 巨大的悲痛导致陈意映早产,生下遗腹子林仲新,因为过度悲伤,这位22岁的才女两年后郁郁而终,临终前将遗书托付给公公保管。 1937年抗战爆发,林仲新委托堂弟林性奎将遗书送回福州保管,这才有了开头那段“土匪跪读遗书”的传奇。1959年,林仲新将这份珍贵文物捐赠给国家。 林觉民故居现位于福州杨桥东路17号,白墙上“为天下人谋永福”七个大字格外醒目,1991年,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现场办公保护该宅院,强调“对待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”。 有趣的是,这座清代建筑后来还成为冰心故居,门匾“一座宅院,两个名人”见证着历史的奇妙因缘,如今真迹在福建博物院展出,手帕上力透纸背的墨迹依然清晰可见。 《与妻书》记录的不仅是一对夫妻的生离死别,更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“舍小家为大家”的家国情怀,林觉民用短暂的24年人生,诠释了什么叫“为天下人谋永福”。 这份文物之所以珍贵,在于它真实记录了一个普通人在历史转折点的选择,当个人幸福与民族命运产生冲突时,林觉民选择了后者,这种选择的勇气和代价,至今仍能打动每一个读者。 信息来源: 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《百年前福建人留下的两封家书,句句感人!》
邓小平晚年忆三陈:最痛惜陈赓,最心疼陈再道,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,1903年出
【2评论】【26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