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75年,李鸿章说:新疆那不毛之地,不要就不要了!左宗棠大怒:166万平方公里,你可真大方!慈禧手一摊表示没钱支持,左宗棠一拍大腿:我就是自己借钱,也要收回新疆! 1875年春,朝廷为新疆问题争论不休,李鸿章力主放弃新疆,集中资源发展海军,他在奏折中写道:“新疆不复,于肢体之元气无伤。”左宗棠却坚决反对,上奏强调:“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,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。”这场著名的“海防塞防之争”,最终以左宗棠获胜告终。 当时的新疆局势极其复杂,1865年,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趁新疆动乱之机入侵,在喀什建立了伪政权,1871年,沙俄又以“代为收复”为借口强占了伊犁地区,英国人暗中支持阿古柏,企图将新疆变成对抗俄国的缓冲地带。 清廷任命63岁的左宗棠为钦差大臣,督办新疆军务,这位湘军名将面临的困难超乎想象:从兰州到哈密近两千里路程,运送一石粮食需要耗费十五两白银,相当于普通农民三年的收入,但左宗棠有自己的办法。 他首先在河西走廊建立了完善的后勤体系,在哈密开垦荒地2万亩,当年就收获粮食5000多石,沿途设立粮台,用骆驼和骡马组成运输队,建立了四条主要的补给线,最艰难的时候,他甚至向俄国商人购买粮食,用茶叶抵偿货款。 为了改善行军条件,左宗棠下令在官道两旁植树,从陕西到甘肃,数百里官道两旁栽满了耐旱的柳树。这些“左公柳”不仅能稳固路基,还为过往商旅提供阴凉。 时人杨昌濬看到这一景象,写下了“大将筹边尚未还,湖湘子弟满天山,新栽杨柳三千里,引得春风度玉关”的诗句。 1876年4月,左宗棠在酒泉设立大营,制定了“先北后南、缓进急战”的作战方针,他派刘锦棠率领湘军为主力,首先攻打北疆。 清军使用兰州机器局制造的新式后膛炮,射程是叛军火炮的三倍。 8月,清军夜袭乌鲁木齐得手,守将白彦虎见大势已去,弃城逃跑,清军乘胜追击,相继收复玛纳斯、奇台等地,仅用四个月时间,北疆就基本平定。 南疆的战斗更加激烈,1877年春,清军三路并进攻打吐鲁番,阿古柏亲自督战,但清军火力优势明显,经过几个月的激战,阿古柏在库尔勒暴毙,其政权随即瓦解。 有趣的是许多维吾尔族民众主动为清军带路,提供粮食,他们对阿古柏的暴政早已不满,盼望着能够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,当刘锦棠的部队到达阿克苏时,当地民众夹道欢迎,场面十分感人。 到1878年1月,除了被沙俄占领的伊犁地区外,新疆全境都已收复,这场西征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,但伊犁问题依然悬而未决。 1880年,为了配合外交谈判,69岁的左宗棠决定再次出征,他让人准备了一副棺材,表示要么收复伊犁,要么死在战场,这个举动震动了朝野,也让沙俄人感到了压力。 左宗棠将大营设在哈密,摆出了决战的架势,他在奏折中分析说:“俄人虽然武器精良,但劳师远征,补给困难,我军以逸待劳,未必不能取胜。”同时他派遣曾纪泽赴俄国谈判,军事威慑与外交努力并举。 沙俄政府见清军准备充分,态度坚决,最终在1881年签订了《中俄改订条约》,虽然在霍尔果斯河以西割让了约1万平方公里土地,但成功收回了伊犁九城和特克斯河谷地区。 收复新疆后,左宗棠积极推动建省设治,1884年,新疆正式建省,刘锦棠担任首任巡抚,他们大力推行屯垦戍边政策,招募内地民众前往新疆定居,发展农业生产。 左宗棠还特别注重发展教育,他在乌鲁木齐建立了学校,教授汉语和当地语言,培养了一批能够沟通各族民众的人才,这些措施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。 在经济建设方面,左宗棠推广棉花种植,禁止鸦片种植,他从内地引进织布技术,帮助当地民众发展手工业,这些政策不仅改善了民众生活,也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。 左宗棠的西征不仅收复了失地,更重要的是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尊严,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,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捍卫领土完整的决心。 1885年,左宗棠在福州病逝,终年73岁,他临终前还在关心新疆的建设,叮嘱部下要善待各族民众,巩固边防,这位老将的一生,诠释了什么叫做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。 如今新疆已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当年左宗棠栽下的柳树,有些至今还在河西走廊顽强生长,哈密市专门建立了左公文化园,纪念这位收复新疆的英雄。 左宗棠的西征告诉我们,面对外敌入侵,中华民族从来不会退缩,无论敌人多么强大,无论困难多么巨大,中国人都会坚决捍卫自己的领土和主权,这种精神,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铭记和传承。 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,不仅要记住左宗棠的军事才能,更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,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,正是有了像左宗棠这样的民族英雄,中华民族才能够在列强环伺中保持独立,最终走向复兴。 信息来源: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《中国近代史稿》、新疆档案馆藏文书
沙俄侵占伊犁后,根本不相信清廷有收复新疆的能力,因此虚伪表示,只要清廷克复乌鲁木
【2评论】【5点赞】
正当时
左公千古!
用户22xxx30
左公威武!
Mchlw
点赞的人这么为什么少?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