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年美国人不想让钱学森回国,为什么不敢暗杀他? 1955年9月17日,当钱学森踏上“克利夫兰总统号”邮轮离开美国时,两名FBI特工全程跟随,这位被美国海军次长金贝尔称为“抵得上五个师兵力”的科学家,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路程。 五年前,钱学森还是加州理工学院的明星教授,拥有美国陆军上校军衔,可以自由出入五角大楼,他参与了“回形针行动”,审讯纳粹火箭专家冯·布劳恩,为美国获得V—2火箭技术立下功劳。 转折点发生在1950年,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年代,钱学森因为早年参加过左翼组织聚会,被指控有“通共嫌疑”,美国移民局突然撤销了他的安全许可,并将他关押在特米诺岛监狱15天。 监狱里的生活极其残酷。每15分钟就有探照灯照射,钱学森几乎无法入睡,1.5万美元的保释金在当时是天文数字,相当于普通人十年的收入,加州理工学院为他筹集了这笔钱,但他的自由仍然受到严格限制。 接下来的五年里,钱学森每个月都要向移民局报到,活动范围被限制在洛杉矶县内,四次听证会上,他始终坚持说:“我忠于中国人民。”282页的听证会记录里,这句话被反复记录。 美国政府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,钱学森不仅是顶尖科学家,更是军方核心人物,他创立了喷气推进实验室,撰写了《迈向新高度》报告,规划了美国未来几十年的航天发展,如果对他采取极端手段,将直接冲击美国的学术信誉。 钱学森的导师冯·卡门是航空工程学的泰斗,门生遍布欧美科研机构,他在听证会上为钱学森作证,称其“没有政治倾向”,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们联名致信政府,警告说:“今日迫害钱学森,明日谁还敢为自由世界效力?” 讽刺的是,美国软禁钱学森期间,他反而完成了《工程控制论》这部开创性著作,冯·卡门看到后感叹:“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越了我。”这本书后来成为自动化学科的奠基之作。 1954年,钱学森做出了改变命运的决定,他在一次鸡尾酒会上偶然看到《人民画报》,发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照片。 钱学森想起陈叔通是父亲的老朋友,便写了一封求援信。 这封信的传递过程充满了戏剧性,钱学森将信写在香烟纸上,交给比利时朋友带到香港,再辗转到达北京,信中写道:“我日夜思念着祖国,我不愿意过这种有职业无前途的生活。” 周恩来总理收到这封信后,立即指示外交部采取行动,1955年日内瓦会议上,中方明确提出:用11名美军飞行员交换钱学森,这些飞行员是朝鲜战争中被俘的王牌飞行员,是美方急于要回的人。 美国政府内部对此产生了分歧,艾森豪威尔总统认为钱学森掌握的技术“已经过时”,不如借机改善中美关系。但军方和情报部门强烈反对,认为这是“资敌行为”。 最终外交考量占了上风,1955年8月,美国移民局正式通知钱学森可以离境,9月17日,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登上了回国的邮轮。 船上的日子并不轻松,FBI特工寸步不离,钱学森担心途中会发生意外,直到邮轮进入香港水域,他才真正松了一口气,华润公司的工作人员秘密上船接应,确保了他的安全。 10月8日,钱学森一家抵达北京,天安门广场上鸣放了礼炮,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科学家举行的最高规格欢迎仪式,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,握着他的手说:“欢迎你回到祖国的怀抱。” 回国后的钱学森很快投入到“两弹一星”的研制工作中,他主持撰写了《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》,为中国火箭事业制定了发展蓝图,1964年,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;1966年,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。 美国航天界后来苦笑着说:“赶走钱学森等于亲手给对手送了个科技大礼包。”这位科学家的归国,让中国的导弹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 信息来源:北京日报 “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”
1942年,我军抓到一个特务,对方却说,他想回家看望家人,众人以为他要逃跑,便拒
【1评论】【4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