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7年,毛泽东收到一封俄文来信,信中写道:“大家都说我是您的女儿,可我自己并不清楚,这是否是真的,您能告诉我答案吗?” 这封信是女儿李敏写给他的,这年,李敏11岁,贺子珍带着她回到了中国,当时住在哈尔滨。 1937年年底,贺子珍前往苏联,当时她还怀着孕,孩子在苏联出生后,不幸得了肺炎而夭折,贺子珍身体不好,失去孩子对她的精神打击很大。 主席知道她在苏联过得不好,就把年仅四岁的李敏送到了苏联,希望李敏的陪伴能缓解她的伤痛,给她生活的勇气。 李敏的到来确实温暖了贺子珍,不论条件如何坚苦,贺子珍想尽办法照顾着三个在苏联的孩子:李敏、毛岸英、毛岸青。 在苏联生活了数年后,李敏对爸爸的印象逐渐模糊,一次哥哥毛岸青指着墙上一张照片,对她说:“娇娇,快看,这张照片上的人就是咱爸。”,她看着照片上的人,不敢相信,那可是伟人像啊。 1947年,贺子珍带着李敏回到了中国,先住在了哈尔滨。李敏鼓起勇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简短的俄文信,主席接到信后,十分高兴,但却看不懂俄文,找了翻译帮他一翻,他爽朗地笑了起来。 之后迅速给女儿回了一封信,信中说:“我是你的爸爸,你是我的娇娇,爸爸希望你早点到我身边来!” 然而两年后,她才回到爸爸的身边,那年她13岁,已是一个大姑娘了,主席经常对人说:“我家有个会说外文的洋宝贝。”,言语之间满是骄傲。 之后走进李敏生活的人,除了爸爸,还有江青和妹妹李讷。 她与江青的相处并不愉快,一方面始于江强势的性格,另一方面贺子珍并不同意女儿李敏管江称“妈妈”。 主席工作忙,李敏与江的相处时间较多,江对她很热情,但那种热情总带着一种客套,比如她喜欢画画,江青嘴上说着要帮她找个好老师,但说着说着就没了下文。 最令李敏难以接受的是,江青老是喜欢偷看她与妈妈贺子珍之间的信件,有时还没来由的冲着她大喊大叫。 再到后来,她连母亲的信都收不到了。可见,两人之间的矛盾是很深的。 不过令她欣慰的是,她与妹妹李敏相处得很融洽。 当她第一次见到这个比她小四岁的妹妹时,李讷很害羞,一直躲着不肯叫她姐姐。在主席的安抚下,才腼腆地小声喊了声“姐姐”,这一声姐姐把她们两个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。 李敏在苏联长大,中文不好,主席忙于工作,没空辅导她,就让妹妹李讷当李敏的小老师。李讷也很乐意做这个光荣的工作,两姐妹经过一段时间相处,感情融洽了许多,沟通也多了起来,有时还会吵上一小架,找主席评理。 一次,姐妹俩在“蒋介石是不是中国人”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分歧,李讷认为,蒋介石是个坏人,既然是坏人,怎么能是中国人呢?而李敏则认为,不论蒋介石有多坏,他也还是一名中国人。 姐妹俩争论一番后,就跑去找主席主持公道,主席听后笑了起来,然后严肃地解释说:“蒋介石确实很坏,但是他确实是中国人。” 李讷听后,虽然有些不开心,但也只好接受爸爸的评判。不一会儿,李敏就拉着李讷又跑出去玩了。 主席看着两个女儿相处越来越融洽,内心十分高兴。 随着李敏逐渐长大,父女俩聊得话题也越来越多,有时爸爸会问起她在苏联的生活,不免会提及贺子珍,这令江青更加不满。 1959年,李敏结婚了,丈夫是炮兵副司令孔从洲的儿子孔令华,两人从中学时代就是同学,后来孔令华上了北京航空学院,李敏则去了北京师范大学读化学专业,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很深厚。 结婚那天,主席很高兴,专门拿出400块钱在中南海设宴招待来宾。婚后不久,李敏诞下一名男婴,主席给这个小外孙取名叫继宁,意思是继承列宁同志的遗志。 由于与江青的矛盾问题,李敏和丈夫被迫搬出了中南海,她走时,主席难过地说:“手心手背都是肉啊。”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,这一搬,后来出入中南海就很困难了。因为出入证被收走,要去探望父亲还要等通报,有时甚至报了也见不到父亲。 此后父女俩见面就少了,有次李敏去看望父亲,主席拉着女儿的手,深情地说:“娇娇,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?你要常来看我啊。” 李敏内心有千言万语,但她不能说,只是含泪点头。 她最后一次见父亲,已是主席病危之时,李敏站在父亲的病床前,主席颤巍巍地伸出手握住女儿的手,用微弱的声音说:“娇娇,你来了,你来看我了,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……我很想你呀······” 谁能想象得到,一代伟人在亲情面前也脆弱了,也不过是一个会想念孩子的父亲。 父亲逝世后,李敏谨守父亲教诲,“别仗着自己是谁的女儿就了不起,要做一个平平凡凡的人!”,从不搞特殊,为人很低调。 每年到了纪念毛主席的节日,李敏都会和妹妹李讷聚在一起,追忆父亲的过往,表达思念之情。
邓小平晚年忆三陈:最痛惜陈赓,最心疼陈再道,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,1903年出
【1评论】【21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