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以来关于白求恩的事情,宜传的都是他怎样高尚、怎样伟大,但很少有人知道,他来中国的原因,并且竭尽全力救治中国人。[大侦探皮卡丘] 1938年1月,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在多伦多港口登上前往中国的邮轮,随身携带的医疗器械箱比行李还重要,这位刚从皇家维多利亚医院辞职的胸外科专家,放弃了年薪相当于今天200万元的优渥生活。 白求恩的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,1926年在底特律行医时,他选择在贫民区开诊所,允许穷人赊账看病。 当地报纸记录了他与医院董事的激烈争论,因为对方拒绝收治贫困病人,这种对社会不公的敏感,成为他后来人生转向的重要线索。 在1935年蒙特利尔,目睹警察用高压水枪驱散饥饿的失业者后,白求恩开始思考医疗与社会制度的关系,他在诊所墙上写下“医疗必须社会化”的标语,并开始为失业者提供免费医疗服务,加拿大共产党的档案记录了他此后的政治活动轨迹。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,白求恩组织流动输血队,发明了战地输血车,这项技术在前线救治了5000多名伤员,但法西斯轰炸医院的场景让他意识到,战争中的医生不仅要治病救人,更需要站在正义一边。 来到中国后,白求恩在晋察冀根据地工作了近两年,他创立的战地医疗方法后来被写入解放军野战医疗条例,用门板当手术台,马驮箱作消毒柜,他曾连续手术40小时,累得直接在手术室地上休息。 白求恩临终前感染败血症后,他坚持把奎宁留给发烧的警卫员,1939年11月12日,白求恩在河北唐县逝世,年仅49岁。 他的绝笔信现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,这封信的纸张上至今还能看到当时的汗渍痕迹,成为那个时代国际主义精神的珍贵见证。 白求恩的故事在加拿大同样广为传颂,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制作的纪录片详细记录了他的人生历程,石家庄白求恩纪念馆的访客记录显示,每年都有大量加拿大游客前来瞻仰,其中不少是医护人员。 一位加拿大医生在参观后曾说,他让我们明白,医者的责任没有国界,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,或许正是白求恩留给世界最珍贵的遗产。 毛泽东在《纪念白求恩》一文中写道,一个外国人,毫无利己的动机,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,这个评价不仅是对白求恩个人品格的肯定,也道出了国际主义精神的核心内涵。 从底特律的贫民区诊所到中国的战地医院,白求恩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“医者仁心”,他的选择看似激进,实则体现了一个医生对人类苦难的本能回应。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许多知识分子面临着类似的选择,而白求恩选择了最直接的行动。 现在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医生的职业操守,而是一个人对正义的坚持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,他用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,这种精神跨越了种族、国界和时代的局限。 白求恩在中国的600多天里,完成了从一个技术高超的医生到国际主义战士的转变 ,这种转变不是突然的,而是他人生经历和价值观念的自然延续。 从加拿大到西班牙再到中国,他始终在寻找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。 信源: 《人民日报》(2019年11月12日) 美国《底特律自由新闻报》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新华社
一直以来关于白求恩的事情,宜传的都是他怎样高尚、怎样伟大,但很少有人知道,他来中
墨竹听风语并
2025-07-04 16:05:09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