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9年,有人建议保留汪东兴的职位,但是陈云却认为,如果他继续担任,就算我们同意了,全国人民也不会同意的。 1979年,中国正迎来一个大转折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完,全国上下都在憋着一股劲儿,要把经济搞上去。可就在这关键时刻,有人提议让汪东兴继续留在领导岗位上,说是为了稳定大局。然而,陈云站出来一锤定音:“就算我们同意,全国人民也不会答应!” 要说汪东兴,得先从他的来头讲起。他1916年出生在江西弋阳一个穷苦农民家,15岁就加入共青团,16岁入党,跟着红军爬雪山过草地,硬是熬过了长征。后来打鬼子、打国民党,一路摸爬滚打,算是革命的老兵了。1947年,他开始负责毛泽东的安全保卫工作,几十年如一日,滴水不漏,深得信任。 汪东兴的高光时刻,得数1976年。那年10月,毛泽东去世没多久,那帮人还在台上蹦跶。汪东兴带着8341部队,直接把他们一锅端了。这事儿干得漂亮,党内不少人觉得他是大功臣。1977年,他顺势上了位,当了中央政治局常委,还当上了中共中央副主席,风头一时无两。 但人无完人,汪东兴也有他的短板。他特别推崇“两个凡是”——凡是毛主席定的调子都得照着走,凡是毛主席说的话都得听。这在粉碎那帮人后的一段时间里,还能说得过去,毕竟大家都想稳一稳。可到了1978、1979年,风向变了,党开始讲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,他的思路却没跟上。尤其在平反冤假错案这事儿上,他态度迟缓,让不少人觉得他拖了后腿。 陈云是谁?1905年出生在江苏一个穷人家,1925年入党,搞过地下工作,管过经济建设,是党内少有的明白人。他脑子清楚,做事稳,特别擅长从大方向上看问题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他看到中国得赶紧从过去的乱局里走出来,把心思放在经济建设上。 1979年,有人提议让汪东兴继续留任,理由是他在先前确实有功,留着他能稳住局面。陈云一听,直接摇头。他心里明白,汪东兴有功不假,但时代不一样了。陈云认为,领导层得是能跟得上新形势的人,汪东兴那套老思路,尤其是“两个凡是”,已经不合时宜。更关键的是,全国人民都盼着改革,盼着冤案平反,要是让汪东兴继续干下去,怕是会让大家失望。 到了1980年2月,十一届五中全会开会,汪东兴主动递了辞呈,卸下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职务,只留了个中央委员的名头。从此,他退出了政治核心,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。反观陈云,继续在经济领域发力,帮着邓公搞改革开放,成了那几年中国经济起飞的大功臣之一。 1979年的这场争论,不是简单的谁上谁下,而是中国往哪儿走的大问题。汪东兴代表了过去,他的功劳没人否认,但他的思想跟不上趟儿。陈云则是看准了未来,知道国家要发展,领导层就得换新血。
1968年毛主席点名此人执掌京畿,周恩来临终哭诉:不是我要关他的“老陈,你说我
【4评论】【39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