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打网约车还能被碰瓷?”据AHTV第一时间7月2日报道,浙江,一女子打网约车,下车时一拉门把手,“啪”地一下,竟然断了!司机当即咬定是女子弄坏的,还要求她赔偿300块钱私了,女子好说歹说,最后赔了158块钱给司机。[鼓掌]
浙江温州郑女士的网约车经历揭开了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,2025年7月2日,郑女士下车时轻拉门把手瞬间断裂,司机立即索赔300元。经报警调解,她支付158元赔偿。
事件转折发生在网络曝光后——网友揭露该司机在群聊中炫耀:“今天用这个门把手赚了500,比开车划算多了。”
平台调查发现断裂处残留胶水痕迹,证实司机反复用胶水粘合把手制造“意外”,已形成诈骗产业链条。’
此类“碰瓷”手段暴露出网约车行业监管漏洞,涉事车型车主反映该型号塑料把手三年左右会自然脆化,夏季高温加速老化过程。
正常使用也可能断裂,本属车辆损耗问题。但司机利用乘客“怕麻烦”心理,将缺陷转化为敛财工具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平台后台数据显示该车当月已发生7起类似投诉,均以私下赔偿解决。
法律界人士援引《民法典》指出,营运车辆部件正常损耗应由经营者承担。
南京市鼓楼区检察院曾公布类似案例:网约车司机故意侵占乘客财物被以抢夺罪公诉。
本案中司机若累计诈骗超2000元,依据刑法第266条可能面临治安拘留;若查实多次作案,涉嫌诈骗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平台应急机制在此事件中显现积极作用,接到投诉后立即冻结司机账户,退还郑女士全部费用。
但更深层问题在于车辆年审制度——当前网约车年检侧重发动机等核心部件,对把手等易损件缺乏强制更换标准。
交通运输部2024年修订的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管理暂行办法》虽规定车辆需“技术状况良好”,但未明确零部件检测细则。
证据留存意识薄弱,多数乘客未拍摄现场细节,对营运车辆维护责任认知模糊,平台纠纷通道隐蔽。
郑女士因保存断裂把手的清晰视频才得以翻案,建议乘客遇类似情况立即拍摄带时间水印的现场视频,保存平台订单编号,拒绝私下转账。
可要求通过平台纠纷通道支付,保留申诉凭证,行业整改已在推进。
温州市运管局约谈涉事平台后,要求建立“易损件异常损坏”预警系统,当单辆车同类部件维修频次超常时自动触发审查。
杭州市试点网约车部件强制更换制度,车门把手等关键接触件使用超两年必须更新。
这些措施将纳入浙江省2025年第三季度网约车服务新规,该事件折射出共享经济中的信任危机。
网约车行业投诉数据显示,2024年司乘财物纠纷同比增33%,其中30%涉及车辆部件损坏赔偿。
专家建议建立“司乘双保”机制:平台为司机设立车辆维护基金,同时为乘客提供纠纷保险。
当发生争议时由第三方机构鉴定责任,避免现场冲突,郑女士的维权行动带来意外成效。
警方根据网友提供的群聊截图,锁定三名采用相同手法的司机,这些司机专门选购二手老旧车型,利用塑料件老化特征设局。
平台数据显示此类诈骗集中在高温季节,七月至八月发案量占全年76%。
目前温州交通执法部门已启动专项整治,在机场、车站设置网约车把手强度抽检点。
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提示,乘坐网约车发现部件松动应及时向平台报备。
可用文字描述“车门把手存在晃动情况”并发送至平台客服,形成电子证据。
若遇强制索赔,可依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11条主张“服务缺陷致人身财产安全危胁”。
记住车辆牌照后挡风玻璃处的电子营运证编号,这是投诉的关键凭证。
事件最终推动行业标准升级,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宣布将网约车零部件安全纳入修订中的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营服规范》。
把手类高频使用部件需通过5万次开合测试,车辆接单时需上传内饰实时照片,建立易损件更换云端档案。这些措施从根源上压缩“碰瓷”空间。 信源 : 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管理暂行办法》 《网约车车辆技术管理规定》 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营服规范》修订说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