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2年,读财会学校时留下的照片,即使40多年过去,在一起学习的仍让人难以忘怀。 那张照片虽说已经泛黄,但每当拿出来细细打量,过往岁月就如潮水般涌来。 照片里大伙儿挤在教室前,笑得没心没肺,哪管啥形象不形象。前排的同学被书包带子勒红了肩膀,也不肯挪窝,生怕错过这难得的合影。后排的那位个子高,硬是被拉长了影子,杵在那儿跟电线杆似的,逗得旁人直笑。 我仔细瞅着照片里的自己,圆框眼镜架在鼻梁上,头发还梳得油光锃亮,真有点傻气。那时候的财会课,老师在讲台上敲着算盘,那“哒哒”声节奏明快,比现在的电子计算器还带劲。同学们都竖着耳朵听,生怕漏掉一个珠子的拨动,毕竟这可直接关系到以后能不能熟练记账。 想起那会儿,我还偷偷在课桌里藏了本武侠小说,趁老师转身写板书时瞄上几眼,哪像现在年轻人随时随地刷手机,咱那时候的“摸鱼”也叫一个小心翼翼。 要说最难忘的,还得数那次期末大考。教统计学的陈教授出了道超难的综合题,把全班都难住了。大家下课围在走廊,对着题目争得面红耳赤。有人把公式抄在小本上,边走边念叨;有人在纸上画满了辅助线,急得直拍大腿。最后还是班长李明想出个“笨办法”,把全班分组,每组专攻一道小问。 那阵子,课间铃响了教室还不散人,食堂的饭菜都凉了,大家也舍不得放下手中的草稿纸。虽说最后成绩出来,及格率惨不忍睹,可那股子劲头,像是把青春的热血都浇灌在了会计分录里。 这张照片里,我最惦记的其实是后排最右边的王强。他当时是我们班公认的小机灵鬼,考勤表被他玩出花来。谁要是迟到了,他就把那人的名字往“请假”栏一填,还备注个“看病”,逗得老师哭笑不得。毕业那年夏天,大家顶着烈日清理校园垃圾,王强偷偷给我拍了好多“劳动英姿”,结果被我揪住耳朵告了密。如今再看那照片,才发现他背后那条旧板凳已经开裂,大概是他帮忙搬动时蹭破的。据说他后来去了沿海城市创业,电话里说忙得连轴转,我却总记起他当年踮着脚摆弄相机的模样。 现在的会计课早没了算盘,满教室是笔记本电脑和财务软件。前些日子参加同学聚会,大家围坐在一起,有人展示手机里的记账APP,有人吐槽电算化系统的漏洞,可话题转到照片时,气氛又热络起来。 当年的班长掏出手机,里头存着这张老照片,像素低得不行,可每个人都一眼认出了自己。有人感慨当年算盘打得快,如今手指头在键盘上却僵硬了;有人笑称当年抄过的会计分录,到头来还不如淘宝店铺的账目整得利索。 我盯着手机屏幕,忽然觉得照片不只是个物件,它是把钥匙,打开了通往从前的时光隧道。那些被黄土埋了半截的青春,在光影里重新鲜活;那些为了分数争得面红耳赤的瞬间,成了岁月里最暖的底色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1982年,读财会学校时留下的照片,即使40多年过去,在一起学习的仍让人难以忘怀
漫步红尘之路
2025-07-04 13:32:29
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