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3年4月1日早晨,你准备好了吗?”十五岁的戴复东望着母亲,轻声问道。 那天

漫步红尘之路 2025-07-03 11:45:51

1943年4月1日早晨,你准备好了吗?”十五岁的戴复东望着母亲,轻声问道。 那天是南京国民政府和各界联合举行公祭的日子,原本因战火而沉闷的重庆,街头却布满了挽联和旗幡。一身旧学生装的戴复东挤在送行的人流里,看见灵柩缓缓经过,他忽然意识到:父亲的名字,此刻不再只属于家庭,而是被整个民族呼喊。 毛主席给戴安澜将军赋的挽诗,戴复东在报纸上读得滚瓜烂熟:“外侮需人御,将军赋采薇。师称机械化,勇夺虎罴威。浴血东瓜守,驱倭棠吉归。沙场竟殒命,壮志也无违。”当时他不太懂什么叫“无违”,只是觉得最后一个字读起来特别硬,像是父亲在战场上拔刀的背影。 母亲王荷馨在灯下缝补父亲留下的军装,指节被针扎得红肿也不肯歇。戴复东偷偷摸到箱底翻出父亲的勋章,铜锈蹭在掌心火辣辣的疼。他想起父亲临行前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阿东,男子汉要顶天立地。”那会儿他觉得天就是屋顶,地就是脚下的黄土路,直到看见父亲的遗体躺在水晶棺里,才明白父亲说的“顶天立地”是另一番意思。 公祭那天,戴复东看见有人往灵柩上撒纸钱,有个戴袖章的学生突然冲到前面,用重庆话吼着什么。他听不太懂,只觉得那背影很像父亲在皖南JKLMNOP战役后训话的模样。散场时,有个年轻人塞给他半块烧饼,上面裹着毛主席的挽诗油印件。戴复东捏着发硬的烧饼,突然觉得父亲没走,就像他小时候捉迷藏,父亲总藏在粮囤后面等他找。 戴复东后来偷偷把那半块烧饼埋在后院,和父亲的军帽放在一起。他开始学着父亲的样子,每天清晨对着军帽敬礼,直到手臂酸得发抖。母亲发现时,眼泪啪嗒掉在军帽上:“阿东,你父亲已经不在了。”戴复东却固执地把毛主席的挽诗裁下来,贴在军帽内衬:“母亲,这是父亲的勋章。” 重庆的夏天闷得像蒸笼,戴复东总在梦里听见父亲喊:“冲锋!”醒来时,薄被早被汗溻透。有天傍晚,他看见一群孩子在操场追着彩霞跑,突然想起父亲说过:“军人的血,要么流在沙场,要么流在血管里。”那晚他对着父亲的军帽发誓,要把自己的名字刻进父亲的勋章里。 1949年冬天,戴复东揣着父亲的军帽挤上北上的火车。车厢里有人哼着《松花江上》,他把军帽压得更紧。报上说毛主席在北平成立军事工程学院,他想起父亲临终前还在念叨:“没有好武器,再多的血肉之躯也守不住国土。”到学校那天,雪花飘得像盐粒,他把军帽放在毛主席画像前,突然觉得父亲就在身后。 有同学笑话他迷信,戴复东就讲父亲在缅北丛林里嚼树皮的故事。有人不信:“你爸真那么神?”他把袖口的纽扣扭开:“这是我爸的军装扣,他临走前亲手缝的。”后来他在哈军工拿到第一枚校徽时,连夜把它焊在父亲的勋章背面,焊渣烫穿手指都没吭声。 几十年后,戴复东站在滇西国殇墓园,对着父亲的墓碑说:“爸,您的滇缅公路通到太空了。”那天他穿着和父亲同款的将校呢大衣,扣子还是那个编号“578”。有个小学生凑过来问:“爷爷,您是英雄吗?”他摸摸孩子头:“我算什么英雄,你看看这碑,每个名字都比我戴复东西。”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
0 阅读:28

猜你喜欢

漫步红尘之路

漫步红尘之路

感谢关注,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