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就是,左手抓习惯,右手抓态度 教育的本质,往往藏在返璞归真的实践里。无论教育领域涌现多少新潮名词、创新理念,最终都将回归两个永恒的支点——习惯的塑造与态度的培育。这二者犹如教育的左膀右臂,共同托举起孩子的成长之路,为其注入持续前行的力量。 一、习惯:构筑人生的底层逻辑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指出:"教育就是培养习惯。"看似平凡的日常行为,实则是雕刻命运轨迹的刻刀。每天清晨六点迎着晨光开启学习的自律者,与赖床到九点钟才匆忙起身的拖延者;坚持每日阅读、在知识海洋中深耕的探索者,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敷衍者,随着时光的推移,他们之间的差距会从细微的缝隙演变成难以跨越的鸿沟。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自律人生便是最好的例证。他数十年如一日,保持着凌晨四点伏案写作、下午长跑十公里的生活节奏。在他看来,支撑自己创作出多部经典作品的,并非灵光乍现的灵感,而是日复一日、近乎严苛的习惯力量。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,规律作息、专注课堂、独立思考等看似普通的日常行为,实则是为未来铺设的坚实轨道。这些习惯汇聚而成的强大动能,终将推动他们登上更高的人生舞台。 二、态度:点燃成长的精神火炬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,态度如同指引方向的火炬,决定着习惯能否真正生根发芽、茁壮成长。面对学习任务,是草草应付、敷衍了事,还是全情投入、主动探索?遭遇困难挫折时,是选择退缩逃避,还是迎难而上、积极应对?这些态度上的抉择,悄然勾勒出孩子独特的成长轨迹。 当孩子将写作业视为完成家长和老师布置的任务时,潦草的字迹、应付式的打卡,无不暴露着被动学习的敷衍心态;而当他们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为自己的未来积累资本时,内驱力便会被彻底激发。此时的他们,面对难题不再是畏难退缩,而是充满挑战自我的热情。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提出的"成长型思维"理论:拥有积极态度的孩子,将失败视为成长的阶梯,坚信通过努力可以不断突破自我。 现实中,不少孩子看似整日忙碌于各种学习任务,实则在敷衍中进行着"伪学习"。这种流于表面的努力,如同在沙地上建造高楼,终究难以收获真正的成长。 三、过程:比结果更珍贵的教育耕耘 培养习惯、端正态度,本质上是对教育过程的深度耕耘。许多家长常常因孩子的成绩波动而焦虑不安,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:成绩只是阶段性的成果,而习惯和态度才是决定成长高度的根本要素。这就好比培育一棵树苗,与其每天关注它长高了多少,不如用心照料土壤的肥沃、水分的滋养和阳光的给予。 一位资深初中班主任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:班级里有个学生,成绩一直处于中等水平,但他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——按时到校、认真完成作业、诚信对待每一场考试。到了高三,这个默默积累的孩子厚积薄发,最终考入了理想的重点大学。这正印证了《掌控习惯》中的智慧:优化输入系统,输出结果自然会得到改善。 四、教育的永恒底气:习惯与态度的协同发力 真正的教育,是赋予孩子受用一生的"底气"。那些拥有良好习惯、端正态度的孩子,就像装备了精准导航的航船,即便在航行中遭遇风浪,也能凭借内在的力量调整方向,最终抵达理想的彼岸。他们无需外界的反复督促,便能在自我管理中稳步前行;面对挫折时,积极的态度会成为他们重新启航的动力。 相反,那些依赖临时抱佛脚、突击刷题取得高分的孩子,一旦脱离熟悉的学习模式,就容易陷入迷茫。因为缺乏习惯与态度的支撑,他们的优秀往往如同无根之木、无源之水,难以持久。 当家长为孩子的学业感到焦虑时,不妨将目光从成绩单上移开,转而聚焦于教育的两个核心维度:孩子是否养成了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?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是否保持着积极主动的态度?若答案是肯定的,大可放平心态,静待成长之花绽放;若尚有不足,则需以耐心和智慧,从细微之处着手,帮助孩子打好成长的根基。毕竟,教育不是一场短跑冲刺,而是一段用习惯和态度铺就的终身成长旅程。
当老师后逐渐变成家长信任的样子
【5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