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1年,泉州渔民向有关部门报告:发现一片奇怪海域,每次捕捞,渔网总会出现大窟窿,难道海底有人放了危险的装置? 大家怎么看,一起评论区唠唠! 1981年夏天,泉州石湖港的渔民们遇到了一件诡异的事,在同一片海域,短短半个月内就有二十多张渔网离奇破损! 渔民们捞上来一看,渔网上的破洞整齐得像被利器割开,这导致大家损失超过万元。 按当时全国职工年均762元的工资标准,这相当于普通人十几年的收入了! 渔民们都愁的很,但又对这片这片“鬼海域”束手无策,海域涨潮时水深六米,退潮后只剩两米,但他们换网具、改位置,结果依然如出一辙。 无奈之下,他们只好向当地水产部门求助。 当地部门听到这事儿也觉得离奇,随即展开调查。 他们先用测深仪和磁场扫描设备进行检测,初步排除了水雷等军用遗留物的可能,但设备显示海底某处确实存在明显的金属反应,只是无法确定具体形状和性质。 由于专业潜水队远在厦门执行任务,几个水性好的年轻渔民主动请缨下水探查。 他们在浑浊的水中摸索前进,触碰到了一个巨大的金属物体,表面粗糙,深深嵌入泥沙中,只露出一角。 这个发现立即引起上级部门重视,很快,一艘装备200吨级浮吊的专业打捞船抵达现场。 打捞过程异常艰难,这个沉睡海底的庞然大物被泥沙牢牢裹住,吊机发出轰鸣,铁链绷得笔直,船身都被拽得摇晃。 当这个巨物终于浮出水面时,所有人都惊呆了! 这哪是什么危险装置,分明是一具超大型的古代铁锚!它通体锈迹斑斑,形制古朴,四个锚爪如龙爪般展开。 这个意外发现,揭开了一段尘封几百年的海上传奇。 这具铁锚有多大?重达758.3公斤,长2.78米,锚杆最粗处达40厘米,四个锚爪展开超过2米。 据了解,它在海底泡了500多年,表面结了6厘米厚的铁锈,但依然能看出精湛的锻造工艺。 最让专家兴奋的是铁锚上附着的海洋生物,除了厚重的铁锈,上面还粘满了一种叫“猿头蛤”的贝类,这种生物只在印度洋、红海等热带水域才有,根本不是泉州本地物种。 进一步检测发现,这是一具由熟铁打造的明代四爪锚,含碳量极低,完全符合《天工开物》记载的明朝冶炼技术。 要知道,锚的规格能配400吨以上的大船,恰好与郑和船队的宝船级别相符。 而碳十四测定显示,铁锚的年代大约在1430年前后,正好对应郑和下西洋的时期,还有“猿头蛤”的存在更是有力证据,证明这具铁锚曾随船队远航印度洋,最终在返航途中遗落在泉州港。 这个发现不仅证实了郑和船队的航迹,更推翻了学界对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认知。 过去认为大型铁锚技术要到明朝中期才成熟,这具铁锚却将这个时间提前了近百年。 现在这件国宝级文物安放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,成为明代航海技术的实物见证,而那片让渔民头疼的“鬼海域”也恢复了平静。 一切都是因为这具沉睡的铁锚被海流推动,其锋利的锚爪像把旋转的大剪刀,才导致了渔网的离奇破损。 而这一场意外的渔网事件,竟意外打捞出一段尘封的海上丝路历史,这大概就是考古发现的魅力所在。
1981年,泉州渔民向有关部门报告:发现一片奇怪海域,每次捕捞,渔网总会出现大窟
素衣舞雪翩
2025-07-03 22:01:06
0
阅读:7
用户13xxx94
才不到一吨,表达这么夸张。